石迹村的“共富茶”越来越香
7月9日,祁门县历口镇石迹村,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村里的红茶初制厂里就飘出了淡淡茶香。52岁的吴旺林卷着袖子,正在将红茶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外地。“我们这儿的茶叶品质好,价格比外面要略高些,我主要做祁红香螺、金针、毛峰,闻闻,这香气!”吴旺林嗓门洪亮,一开口就带着股泥土味的实在,黝黑的脸上透着创业的艰辛和努力。
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里,吴旺林和他的红茶厂是乡亲们最信赖的“钱袋子”。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们成了茶厂的主力军。车间分拣区,木板上的祁门红茶色泽乌润,散发着独特的蜜香。早饭过后,10余位大姐正围坐在一起,麻利地捡拾着干茶里的碎末、杂枝。“年纪大了,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百八十块,还能照顾家里,真好!”60岁的孙敦莲笑着说。
1989年,吴旺林开始做绿茶,2009年在家乡石迹村办起红茶初制厂。这么多年,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加工,茶厂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每年采茶季,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挎着竹篓钻进茶园,采摘的鲜叶送到吴旺林茶厂按斤收购,价钱略高于外面,对于困难家庭的茶叶,价钱上更是格外照顾。吴旺林酷爱羽毛球,身体硬朗,采茶季和夏秋季节,他经常爬到高山茶园,指导村民采摘茶叶和管理茶园,以保证茶叶源头品质。“现在村里每户人家一年茶叶收入有2万到3万元,最多的人家有4万多元。”吴旺林说。
今年,吴旺林制作干茶预计有1.6万斤,茶厂做茶用工请的都是村里人,每年工钱要支出将近20万元。好茶不愁卖,石迹村的茶叶主要是通过线下销售,有一批固定的客商。也有的是冲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而来。“我们夫妻俩平日里喜欢拍鸟,专门从合肥来拍白鹇,在村里转了下,被茶香吸引,买了几斤红茶回去送给朋友。”来自合肥的丁先生说。
“我就是个种茶的,知道农民的苦。”吴旺林在茶叶装车时抹了把脸上的汗,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发亮。这片他守了半辈子的土地,因为一片片茶叶焕发新生,而他脸上的风霜,早已成了石迹村共同富裕的最好见证。车间里的茶香越来越浓,混着妇女们的说笑声,飘出窗外,漫过茶园,在山谷里酿成了一首丰收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