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口镇:林下生“金”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力足

作者:胡建鑫 发布时间:2025-04-17 10:35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春日的祁门历口镇叶田村,万木吐翠,林下连片的黄精芽苞初放,生机勃勃。“今年我们村栽种了近100亩黄精,大约50万株,预计亩产增收10000元以上!”村支书叶甜梅面含喜色。这片生机勃勃的林下基地,正是历口镇立足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祁门县历口镇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培育出黄精种植、手工粉丝、生姜加工、木耳栽培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生态产业双丰收

走进叶田村近百亩黄精种植基地,高大的林木为喜阴的黄精撑起“天然遮阳伞”,村民们在技术员指导下科学管护。“林下种黄精,土地不闲置,企业包收购,村民挣三份钱。”包村领导方慧锋算了一笔账: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户均年增收近1万元。

黄精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本地企业的带动。祁门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流转土地、培育种苗。“镇里帮我们解决了土地难题,可以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就业。”企业负责人介绍。这种“企业订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的模式,既保障了原料供应,又让村民吃上“定心丸”。

“土特产”做出大文章 传统产业焕新生

在许村村的粉丝加工晒场旁,十余名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开挖厂房基础,这是新建的粉丝加工厂房。“我们村加工手工粉丝已经轻车熟路了,通过2年的运营,已经积攒了数量可观的客户,去年还注册了商标,今年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年产量超5万斤。”村书记吕小兵信心满满。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改造生产车间,让传统手工粉丝搭上发展村集体产业的“政策”快车,产品远销省外,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

同样焕发活力的还有石迹村的生姜产业。依托本地生姜种植传统,村里升级了加工车间,开发出泡姜、姜糖等5种产品。“以前卖鲜姜每斤2元,现在加工后附加值提高了三倍。”工作队第一书记细数今昔变化。镇里还组织农技专家推广生姜高产技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

小木耳成就“致富路” 集体经济显活力

“我们村以前就是远近闻名的木耳种植大村,别看现在规模小,一年能收1000斤木耳!”西塘村支书吴必文在种植基地仔细检查码垛情况。历口镇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木耳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目前,种植的木耳预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带动20名农户就业增收。

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历口镇建成农特产品交易中心,规划建设产业园,旨在探索农特产品“分散培育、保底收购、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降低农户储藏、转运、销售的成本,通过产品聚集,提升市场效率和品牌认知力,力求形成规模效应。”镇农业负责人介绍。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业兴旺路更宽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历口镇“党建+产业”机制的持续发力。历口镇通过推行包村联户制度,班子成员包联项目,协调解决用地、资金等难题;组织村支书赴外地学习经验,邀请农业专家进村指导;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对成效显著的村给予奖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我们既要‘守住老字号’,也要‘培育新动能’。”历口镇党委书记汪泓表示。下一步,将围绕黄精、生姜等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发研学体验、康养旅游等新业态,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的历口镇,山林间的黄精、作坊里的粉丝、大棚中的木耳,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