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生工程 > 媒体聚焦

【安徽经济网】祁门:关爱“一老一小” 共护“朝夕美好”

作者:祁门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5-08-02 10:30 信息来源:安徽经济网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在祁门县,各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要求,围绕“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愿景在社区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

温暖“夕阳红”,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王阿姨,今天的红烧肉炖得烂乎,您多吃点。”在北街社区的老年食堂里,志愿者正给刚打完饭的老人端上热菜。78岁的王奶奶笑着说:“这食堂开得好啊,一顿饭花不了几块钱,菜还新鲜可口,比自己在家开火方便多啦。”这样的场景,在祁门县各社区已成为常态。针对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各社区从“吃、住、乐、用”多维度发力。

解决“吃饭难”。七里桥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料等服务;金陶社区的“老年幸福食堂”实行分年龄段用餐补贴,日均服务100余人;北街社区的“银龄时光”项目专门设立“老年助餐点”,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

守护“安全线”。金陶社区的“红窗帘”服务成了独居老人的“安全信号”——33户70岁以上独居老人家中的红窗帘,每日早晚8点按时开关,一旦异常,党员志愿者立即上门排查。“有了这窗帘,我在外打工也能放心些,社区还会定期帮我妈买菜、量血压。”独居老人李大爷的儿子在电话里感慨道。

丰富“精神头”。东街社区的“夕阳驿站”通过“银路同行”项目,组织老人参与书画、棋牌活动;北街社区开办老年学习班,从智能手机使用到健康养生,课程样样实用;七里桥社区的“五老”志愿者更是走进网格,帮邻里调解纠纷,“退休了还能为社区出力,心里踏实!”调解员张师傅说。

从“基本保障”到“精神富足”,祁门县的老年服务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正如东街社区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呵护“朝阳暖”,从“托管服务”到“全面成长”

“老师,这个飞机的翅膀怎么装呀?”在金陶社区的科普课堂上,10岁的小宇举着零件向大学生志愿者请教。这个暑假,他和20多个小伙伴在这里制作飞机模型、学习天文知识,“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为让孩子们有处去、学得好,各社区结合假期特点推出“定制服务”。

假期托管不缺位。七里桥社区的“助童成长班”、北街社区的“小候鸟”辅导班、西街社区的“缤纷e夏”暑期课堂,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支教,解决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自暑期以来,各社区共计服务儿童200余名。

成长陪伴全方位。东街社区的“假期护苗”活动联合学校家访,形成“家校社”教育合力;金陶社区的“青少年之家”开展红色教育、公益志愿活动,“我们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敲背按摩,他们可开心了。”参与活动的小学生说。

兴趣培养很到位。三里街社区连续两年举办非遗剪纸课,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金陶社区联合科协推出“三阶科普课程”,从动手实践到思维拓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北街社区还利用雷锋月组织“少年志愿服务队”,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入户宣传政策,“感觉自己成了‘小大人’。”

“不仅要看好孩子,更要培养好孩子。”北街社区负责人说。从学业辅导到品格塑造,社区正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站”,为孩子们搭起成长的“幸福阶梯”。

织密“关爱网”,从“单一服务”到“协同共治”

“一老一小”的需求千差万别,如何让服务更精准?祁门县各社区的答案是:整合资源、协同发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西街社区的“乐动天地”广场和内河街社区的体育口袋公园,既可供老人健身锻炼,也能让孩子游玩运动,实现“一空间多用”;在服务模式方面,七里桥社区依托网格化治理平台,让“五老”志愿者与网格员联动,金陶社区的“窗帘关爱联盟”整合了党员、商户、医护等多方力量,2025年已开展送餐、代购等服务200余次。

从“政府干、群众看”到“大家干、大家享”,祁门县各社区正通过“一老一小”服务,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未来,祁门县将继续聚焦“一老一小”需求,用更细致的服务、更暖心的举措,让“夕阳”更红火,让“朝阳”更灿烂。(宋健)

http://https://www.ahjjw.com.cn/index.php?m=wap&a=show&catid=86&id=4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