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卫生事业
解放后,为了保障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县卫生部门推广新接生法。“文化大革命”中,新法接生推广工作停滞,采用新法接生仅有40%。1976年,县妇幼保健部门再次推广新接生法,当年培训新法接生员472人,女赤脚医生99人,全县新法接生率升到72%。同年,开展普查普治妇科病,当年抽查1346人,患病345人,发病率25.6%。其中子宫脱垂13人,子宫癌10人,宫颈糜烂173人,其他患有盆腔炎、霉菌性、细菌性、滴虫性阴道炎和附件炎、囊肿等149人,均予以治疗。1977年至1978年,县卫生保健部门还在县直厂矿和部分公社,开展以防治癌病为主要内容的妇科病普查。1979年,在县赤岭、城安两公社普查妇科病,应查652人,实查527人,普查率80.8%。普查发现患病282人,占实查人数的53.5%,治疗196人,占发病人数的69.7%。
“文化大革命”时遭到中断的爱国卫生运动得以恢复,并注入了新的内容。1976年,祁门县的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以“两管”(饮水、粪便)、“五改”(改水、厕所、猪圈、炉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两管、五改”工作首先在历口、闪里、大坦、灯塔、胥岭、祁红、平里、赤岭、彭龙、箬坑等11个公社的21个大队展开,共新建、改建无公害公共厕所31个、猪圈595间、水井11口、卫生省柴灶20座。1977年、1978年,先后两次调整和充实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成员,为迅速在祁门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78年调整后的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县委副书记汪明晖任主任委员,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为了保障人们饮用水卫生安全,1978年8月,成立县自来水厂筹备领导组,筹建县自来水厂。此后,各公社均陆续因地制宜建设自来水厂。为了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1978年开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牛痘、卡介苗、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和麻疹、流行性脑炎、乙脑等疫苗。1979年,县防疫站、保健站对祁山小学和县幼儿园1539名少幼儿童进行体检。检查发现蛔虫感染率48%、沙眼为35.9%、龋齿则有32.4%,并通过学校和家长,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补救措施。同时,对祁山小学1038名学生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当年,全县各中小学开始建立学校卫生档案,每年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对学生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防止和降低学生常见病的发生。
1978年,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学习毛泽东、周恩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讨论了全县1978年卫生工作任务和至1980年的三年卫生规划。4月4日,县革委会批转了《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纪要》,并将祁门血吸虫病防治组改为祁门县血吸虫病防治站(简称“血防站”)。1978年至1979年,对县内21个非流行区乡镇进行综合调查,共查有38639人,通过镜检发现有血吸虫卵281人,均系外地疫区感染后入迁户,卫生部门予以全部收治。此后,再未发现病人、病畜。
从“四人帮”统治阴霾中走出来的祁门人民,渴求着多样性的文化生活。1976年,全县25个公社全部建立起文化站,实现了一社一站。为了适应农村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县有关部门对进入文化站工作人员要求必须“一专多能”,在农村开展文化及宣传活动,为在农村开展时政宣传、文化活动、科技普及等提供服务。1977年,县文化馆结束了借用场所办公的历史,迁入县政府划给该单位的新馆。在县城,原设在县文化馆的图书室已不能适应需要,县委于1978年4月决定成立县图书馆,以满足县城读者对读书的向往和需求。同时,根据祁门对越剧的偏爱,决定恢复县越剧团,原下放到各厂矿的越剧老艺人归队,发挥他们的艺术特长,古装戏又重新回到祁门戏剧舞台。1976年,县内电影放映开始迎来了黄金时代,当年全县放映单位有11家,放映电影6250场,放映收入为11万元,分别比1970年增加5家、2450场和2.7万元,并首次有了电影发行收入。1979年,县电影管理站改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并迁往新址办公,电影院扩建、更新放映及场内设备,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