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技工作的春天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7-28 09:06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祁门的教育与科技工作呈现生机勃勃。1976年,县教育局成立教学研究室,制定全县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教学研究课题,组织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始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工作。1977年,进驻全县各中小学的工宣队,贫管会代表(即农村学校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全部撤走,学校开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全县有中学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全中学8所,另设有初中班的小学47所,学生共有1315人。1977年,大专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原来的“推荐上大学”制度被废止。县招生工作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通过考试,祁门当年有75人被录取,其中大学生33人,中专生42人。在这一年,有部分1965年下放祁门的知识青年要求参加高考,因为年龄所限而被拒之门外。第二年,这部分知识青年再次请求赴考,并得到时任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的同意,共有7名“大龄”考生进入大学殿堂。其中由合肥下放祁门的吴来,以1978年度高考总分全地区第一(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合工大录取,震动了祁门。1978年1月,县教育革命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召开,教师工作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尊重。7月,县委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华国锋、邓小平的重要指示。9月13日,县革委会向全县批转了《县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8年,停办初中6所、完全中学3所,盲目发展中学的现象得以纠正。全县有小学617所,在校学生30310人;幼儿园(班)25个,入园幼儿493人;普通中学19所,学生9344人。1977年至1980年,全县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80.65%;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6年至1975年提高了15.94%,高中毕业生为2148人,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多了810人。1978年,考入大专院校的高中毕业生为59人,比1974年多17人。同年,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92.68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12%,分别比1969年高出141%和4%。1979年3月,县委发出《关于贯彻省、地委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的通知》,要求结合祁门实际从五个方面加强教育工作,即学校工作的重点要迅速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抓紧学校领导班子的整顿和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合理布点,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祁门的教育事业由此展开新的局面。

    1977年5月成立县科技局,1978年3月改科技局为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11月29日,祁门县科技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召开。1978年4月,县蛇伤医疗所所长滕国强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6月,滕国强再次赴京参加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蛇伤医疗所研制的“祁门蛇药”获科技成果奖。同年,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48人,其中茶业科技、林业科技、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785人。1979年,祁门县首获“安徽省农科教结合工作示范县”称号。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