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的复苏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7-23 09:59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1976年10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劫难,全国人民欢欣鼓舞。11月27日,祁门县委召开全县五级干部誓师大会,发出“紧急动员起来,立即投入‘大学大批促大干’的新高潮,坚决把‘四人帮’干扰破坏的损失夺回来”的号召,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发动,苦战1977年,誓夺粮食1亿斤,生猪10万头,茶叶6万担,造林4.5万亩,各项工作全面上的奋斗目标”。为了保障目标的完成,12月1日,祁门县“农田基本建设十年规划”出台。根据祁门实际,全县今后农业生产发展趋势是:“以粮为纲,粮林茶并举,“狠抓粮,猛促林,大改茶,挖掘山区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对祁门山山水水重新安排,总体布局是“高山林,中山油,低山茶,平地粮,河旁竹,适宜山地栽果树”。并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电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2月,全县农田基本建设以治水、改土、积肥为中心,掀起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高潮,集中力量打总体战、歼灭战,要求近期全县上工劳力计35699人,已动工水利工程98处,其中以安凌镇五里拐的剪刀卡水库为最大,建成后可蓄水1715万立方米,灌田1027万亩,是一座中型水库。改造低产田150多处,拨山31200亩,新辟茶园34321亩。柏溪公社兴建龙坑岭到柏溪公路,祁红公社大面积垦复荒芜油茶林。1977年1月12日至17日,县委召开全县第六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党员委员、县区(镇)公社党委成员、县直单位党员负责人等110余人参会;第二阶段是县革委会非党委员、非党贫协主任、民兵营长等2100余人参会。会议学习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陈永贵的报告、《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等文章;传达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县委主要领导代表县委在会上作了《彻底批判“四人帮”,加快建设大寨县步伐》的工作报告。4月2日,县委发出16号文件,《关于抓纲治国,实现今年农业四大奋斗目标的指导》,将1976年11月誓师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以文件形式发布全县。5月5日,县委决定成立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加快县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施工进程。10月,县革委会“关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意见”指出,祁门农田建设应以治水改土积肥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来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当年,引进汕优2号、威优3号杂交水稻品种试种成功,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为166498亩,是祁门县历史上最多的年份。11月,县内最大的小(二)型水库——九龙池水库建成。同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通过并颁发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提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省委六条”中关于“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和“社员可以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内容,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冬季,县委决定在城关镇华桥村办华桥油茶基地,先后调集3000多人,投工35648个,耗资193542元,垦造林地1209亩。1978年春,间种油桐900余亩。同年种植业结构开始调整,以杂交稻取代常规中稻和双季稻,促使全县水稻总产量和单产均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祁门养殖业集体和家庭饲养业并举,1978年集体办养猪场有947个,全县养猪6.74万头。全县又有祁山镇朱家坞、西寨坞两座小型水库于当年竣工,集体办水电站也增至99处,装机111台,总容量1824千瓦,架设输电线路102公里。10月,祁门县对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工作提出进一步搞好三大管理,首先在劳动管理上,必须搞好劳动组合,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临时作业组,加强责任制;坚决纠正“死分死记”的做法,实行定额计工和底分活评相结合的记工办法,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导下,祁门农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6296.05吨,油料833.75吨,茶叶2394.35吨,造林31446亩,农业总产值3180.4万元,较1968年分别增长16.5%、33.9%、36.5%、17.7%、39%。1978年,全县农业总收入2170万元,参加社员收入分配1685.57万元,较1975年分别提高9.8%和7.2%,人均收入提高8.84 元。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税征收,1978年平均税率由11.1%降至6.7%。当年,全县农业税及农林特产税征收67.7万元,较1976年减少了25.2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停产闹革命”,县工业生产受到极大冲击,县农药厂、玻璃厂、化肥厂等亏损企业陆续下马倒闭。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3日至6日召开全县工交财贸战线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这实际上是县工交财贸系统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动员会和誓师大会,有69个先进集体和197个先进个人参加了这次大会。3月,县委决定成立县工交办公室和财贸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工交财贸工作。6月至12月,先后筹建了县造纸厂、晶体管厂、服装厂和塑料厂等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过近一年的筹建,由县瓷厂分离出来的县水泥厂完成设备安装,于1977年9月投入试产运营。“文化大革命”后,县内社队企业初露头角,县委不失时机地决定于1977年1月成立县社队企业局,指导全县社队企业发展。至1978年,全县社队企业161个,其中社办74个,队办87个,多为茶场、林场等,总产值113万元。全县工业企业86家,其中全民工业13家,集体工业73家,工业总产值2897万元,较1968年增长80%。

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扩大,商业体制开始改革。原并入商业局的县供销联合社于1977年10月恢复。1978年祁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95万元,较1967年增加1094万元。1976年后,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78年为1154.30万元,是1970年的2.2倍。根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祁门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1978年投入经济建设171.81万元,是1970年投入的4.5倍。由于经济的复苏,促进了银行的贷款增加,1978年县银行贷款年末余额为1629.9万元,较1975年增加了548.7万元。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