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民兵建设与战备工作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5-26 08:44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1965年,党中央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对发生战争的危险性作了严峻的估计,并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估计则显得有些紧迫和夸大。 根据毛泽东关于“打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民兵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一环。1966年11月,祁门县委发出《关于有关民兵工作的12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大队(今行政村)民兵组织一律称民兵营,生产队(今村民小组)民兵组织称民兵排。1968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举办民兵营连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县有195人参加学习。1969年3月发生苏联军队多次侵入中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由此,毛泽东在中共九大会议前与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上,着重谈了准备打仗的问题,又在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写上准备同苏联、美国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内容。备战不仅成为中共九大的重要议题,而且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不久,开始全国性的挖防空洞和加紧三线建设的许多备战工作。7月,全县民兵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贯彻毛泽东“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加强民兵建设,整顿民兵组织,为“要打仗”做好一切准备。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当年县组建武装民兵营。10月,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县城安装防空警报器。次年元月,又成立了战备领导小组,与防空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均设在县人武部。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