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生产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在“打倒一切”“革命造反”“全面夺权”的反动潮流中,全国到处动荡,形成全面内乱的局面,加之“四人帮”鼓吹“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反动谬论,叫嚷“不准以生产压革命”,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使祁门的生产指挥系统遭到破坏,生产秩序完全被打乱,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干扰和破坏。1967年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624.64万元,较前一年下降了51.84万元,为1.4%,集中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为3.4%,财政总收入也比前一年下降了25.38万元,为6.5%。
由于祁门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的抵制、抗争,坚持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十年中,祁门工农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先后新建和扩建、改建一些工厂。县茶厂筹建的县火柴厂,以及县瓷厂扶植筹建的县水厂,新创建了县化肥厂和集体性质的县玻璃厂、曙光农机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数量增多,至1975年,全县有茶叶初制厂144家。这些工厂后来虽因多种原因多数转产或停产,但对祁门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支撑作用。1976年,县工业生产总值为2773.30万元,较1967年增加90%。在生产经营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推行“工业学大庆”,学习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1971年9月,县委组织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次年1月,县委决定设立“工业学大庆”办公室。时因极左路线主宰着一切,所谓“工业学大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在工业相对薄弱的祁门县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1972年6月,“工业学大庆”办公室撤销。
在农业生产方面,主要是贯彻“农业学大寨”。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文化大革命”前没有形成群众运动。起初仅是学习大寨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兴水利、平土地、修道路、建田园形农田。1968年2月,祁门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主持召开全县农业工作会议,全县区社队300多人参加会议。4月9日至15日,县“农业学大寨”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双平区平里公社平里大队为祁门县“农业学大寨”第一面红旗,在全县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9月起,根据省、专区革委会部署,先后分批组织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1000多人赴山西昔阳大寨大队参观学习。11月5日至8日,县革委会在平里召开“县农业学大寨”政治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会议学习了毛泽东有关“农业学大寨”的一系列指示,有县区社及部分大队负责人61人与会。12月20日,县革委会作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决定》。1969年3月9日,县革委会召开全县“抓革命、促生产、夺取农业战线新胜利”誓师大会,要求全县人民要“学大寨人,走大寨路,立大寨志,具大寨风,创大寨业”,加快建成大寨县。10月4日至13日,县革委会召开全县第二次“农业学大寨”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全县要沿着伟大领袖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指示,狠抓根本学精神,把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向新阶段。实际上在当时极左路线指导下,所谓学大寨,都仅是在形式上学习而已。1969年12月23日在县革委会召开“迎接1970年工农业生产跃进誓师大会”上,在制订1970年工农业生产指标的同时,还要求在农村组织批判所谓“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在工业部门组织批判所谓“利润挂帅”“技术第一”“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在当时推行的是极左的路线和政策。1970年2月20日,县临时革命领导小组在平里公社召开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会议提出农业“学大寨,赶郭庄,赛平里,超纲要”的口号。郭庄为当时安徽省树立的“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同年10月31日,中共祁门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发出“全县总动员,全面学大寨,一年超纲要,两年变昔阳”的战斗动员,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并抽调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组成一支700多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133个大队,推广平里大队学大寨的经验。1971年9月,徽州地区还在平里公社召开“农业学大寨”现场会议。1972年11月23日,“农业学大寨”会议再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学大寨、赶郭庄、追平里,加快步伐变昔阳”的口号。至1977年,全县共召开了六次大型的“农业学大寨”会议,其中1975年召开了两次,并成立了“农业学大寨”指挥部。1977年2月,经检查验收全县有横联、平里、赤岭和城关镇被确认为“大寨式社镇”。10月底,县委组织机关干部、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385人,以及驻军抽调的50多名指战员和各区、镇、公社组织的380多人,组成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分头深入6个公社、99个大队、303个生产队,重点宣传“抓纲促目学大寨,建成大寨县”。在11月召开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大批大干学大寨,五年建成大寨县”的口号,并表示要“一年粮猪超纲要,两年甩掉缺粮帽,三年苦干变新颜,四年建成大寨县”,决心提前一年将祁门建成大寨县。年关将近,甚至提出农村“大干干到二十九,过了初一就动手”的口号。全县城乡上下广泛开展宣传“农业学大寨”运动,县委要求各行各业齐动员,要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一样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大造舆论。于是,全县交通要道、公共厕所、墙头、田头、工地和马路两旁的山坡上,或石砌或树起大字标语,“大批大干学大寨,五年建成大寨县”“举旗抓纲学大寨,祁门山河重安排”等内容。“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县农村大兴水利。至1978年,祁门先后建成小型水库19座,有效地缓解了县高山农田的灌溉压力。全县以“大办农业”为主导,学习大寨劈山造田,有的地方也毁林开荒,片面追求增加农田,却也在一定程度破坏了祁门的森林植被。
至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36929.4吨,是1967年的1.46倍。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