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斗、批、改”运动
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十六条”提出,“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九大后,各地区、各单位按照九大提出的“认真搞好斗、批、改,把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任务部署工作,使“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所谓“斗、批、改”阶段。按照毛泽东抓典型经验的指示,人民解放军8341部队分别进驻六厂(即北京针织总厂、新华印刷厂、二七机车车辆厂、南口机车车辆厂、北京化工三厂和北郊木材厂)、二校(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所谓的“斗、批、改”,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传播,成为全国仿效、学习的样板(粉碎“四人帮”后,事实证明这些厂、校中的“典型”许多都是假的,根据这些“典型”总结的经验,也是错误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等。在实际工作中,“斗、批、改”还包括“文艺革命”“教育革命”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的“斗、批、改”等内容。祁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内的“文化大革命”也进入“斗、批、改”阶段,1968年8月下旬,县革委会从县茶厂、机械厂及森工系统抽调12名工人与8名解放军“支左”人员组成4个以工人为主体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军宣队”),首批进驻祁门中学、县医院、剧团、工农兵饭店(阊江饭店在“文化大革命”时的名称),领导“斗、批、改”运动。月末,全县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即改变原停课开展“文化大革命”,实行一边上课一边开展运动)。“军宣队”进驻中学开展军训;“工宣队”分批进驻城区中小学,领导学校开展“文化大革命”;在农村,由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农村小学,领导和管理学校。1969年春,全县中小学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高中学制由3年改为2年。废除招生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招生办法。1970年1月,县农技校与祁门中学合并,改名为祁门县“五七”中学。教育部门的“斗、批、改”,坚持错误的“两个估计”,认为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段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17年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全盘否定解放后17年的教育工作成就,要继续批判所谓教育界的“反动学术权威”(即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文化及卫生医疗部门的“斗、批、改”基本与教育部门相类似,全盘否定解放17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机构撤并,人员下放基层农村。传统古装戏在舞台上消失,祁门县越剧团也于1971年10月改称“祁门县文工团”。1968年9月,县成立“革命大批判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主任等7人组成,分管全县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3项工作,并以横联公社为整建党试点,开展工作。11月5日,县工人阶级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简称“农代表”)、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红代会”)正式成立,3个组织合署办公,统称为“三代会”。18日至21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为表示“开门整党”,大会邀请了28名群众参加,学习党的九大制定的新党章。12月10日,成立县革委会整党建党领导小组,由革委会主任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26日,县革委会作出《关于祁门县精简机构方案》,其原则为“砍掉科局、取消公司、同类合并、政企合一、减少层次、减少部门、减少人员”。祁门县以部门、行业特点,合并设置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森林管理站、农水茶管理站、工业交通管理站、财粮管理站、生产资料购销站、人民生活服务站、人民卫生院和邮电局。县直科局行政单位全部撤销,民政、劳动、安置办公室、计划、统计等工作归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文化教育归政工组,人民广播站由政工组直接领导。至8月12日,全县7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改设10个站(实设9站)1局1个学习班和1镇24个公社,干部编制暂定为635人,各站所属厂(场)企事业及社直单位暂定编413人。工业方面的“斗、批、改”,重点是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批判“利润挂帅”“技术第一”和崇洋媚外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1971年9月,省委发出《关于全面深入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决定》,在全省掀起一个“学大庆,赶大通(指淮南大通煤矿),夺取工业新胜利”的新高潮。并自此连续5年,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工业学大庆的会议,推动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农村,县将原有6个区撤销,1镇24个公社干部,暂拟每公社(镇)10个编制,具体人员多少视公社(镇)大小而安排。农村的“斗、批、改”的试点工作,全省从1968年底开始。1969年1月4日,祁门成立“县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委员会”(简称“贫宣队”),由解放军、贫下中农、革命干部代表15人组成领导班子,组织全县4689人为“贫宣队”员,于当日开始举办为期5天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贫宣队”员有县直干部298人,公社干部95人,解放军121人,徽州地区干部71人,贫下中农4004人及部分知识青年。学习结束后,“贫宣队”分赴全县农村社队,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大批判,联系农村“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批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同时,全面开展所谓“揭社队党内阶级斗争盖子”“揪阶级敌人”“在斗争中建立革命化的领导班子”,致使全县基层领导干部受到不公正的斗争、批判。至1969年6月,全县182个中共支部普遍进行了整党,其中172个党支部整党工作结束。整党中有16名党员被劝退、4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53人经初步审查清除出党,并对177名党员作出暂缓恢复党籍的处理决定。全县25个公社(镇)的领导班子普遍进行整顿,相继建立了153个大队革委会,992个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由于指导思想和政策过左,加上存在严重的派性,农村“斗、批、改”造成较多负面影响,不少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而一些造反派骨干和在大批判中充当“积极分子”的人被突击“纳新”入党、提干,给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