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性与武斗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3-07 08:40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1967年3月2日,祁门县城内的部分造反组织联合成立了“祁门县东方红联合造反兵团”(简称“东联兵团”),为祁门第一个跨单位跨行业的造反组织。后因在对待县委负责人的认识上产生分歧,各自观点不同,逐渐分化为两派,祁门县无产阶级造反派联合总指挥部(联总)和祁门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站(联站)先后成立,成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别组织。联总又称“多数派”,联站又称“少数派”。多数单位的造反组织也各怀各自的目的,分为两派,争夺领导权。有些农村,由于“四清”工作队撤出之前成立了以“四清”运动中部分骨干为主体的造反组织(一贯听党的话的知识青年多在其中),与当地农村干部参与的造反组织也产生了对垒,但均以各自的观点为线,追随于联总或联站之后。时派性(又称“资产阶级派性”)不但造成同事、朋友间互为仇视,甚至侵袭到家庭,有的夫妻为此反目,兄弟也会为此拳脚相向。派性之争一时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主流,县城阊江饭店门口搭一高台,辩论会一场接一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互相攻击的大字报、大标语,高音喇叭中传来的辩论声、口号声彻夜不停。处处是躁动人群,激愤的面孔,声嘶力竭的争论。在“东联兵团”成立之时,部分少数派及知识青年冲击会场,双方扭打起来。3月3日下午,以知识青年为主的少数派,抬了在2日冲突中受伤的人员在县城游行,随后在县公安局门口聚集,要求公安局惩办打人凶手。他们的行动,得到县内23个造反组织的支持。由于县公安局的不予理会,在愤怒之下,便有人砸县公安局的造反组织——前哨兵团的牌子,但“惩办打人凶手”一事仍未能解决。于是,有30多名知识青年从4日上午至晚上9点,在县公安局门前静坐、绝食、示威,并有部分群众和“工总”“一一二○”造反组织表示支持,但问题仍未解决。晚上,以知识青年为主的群众组织贴封条封了公安局大门(此事后被称作“封闭公安局事件”)。当月,县成立“大联合三结合筹备委员会”(简称“三筹会”),没有吸收“联站”代表参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联合”,引起少数派的不满,使得全县的派性斗争更加复杂。3月28日,箬坑乡就因两派武斗而打死1人,开祁门因两派武斗而致人死命之先河。不得已,县委于4月26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试图遏制县内混乱局面,但由于当时政治形势使然,加之两大派的“造反者”们,都以自己“最革命”,甚至当时的军管会主要负责人都被派别所左右。在“誓死捍卫”的口号声中,派性斗争并未收敛。6月10日至7月22日,县“三筹会”主持召开所谓“彻底揭开县委阶级斗争盖子”会议,到会科局级干部108人。会议主题是对“县委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进行揭发批判。全县“文化大革命”再度升温。

    正当全国各地由于所谓的“观点”不同,而引起派性争斗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江青在1967年7月22日接见河南“二七公社”代表时提出“造反派”们要“文攻武卫”。次日上海《文汇报》公开发表这个口号。由此,全国派性的争斗不再是“口水战”或“笔墨战”,而是拳脚、棍棒相加,直至发展到动刀动枪的武斗。8月6日,剑拔弩张多日的县城两大派终于发生武斗,以平政桥为界多数派占据桥西县城,少数派则以占据桥东原汽车站(今祁山花苑)为据点,先是高音喇叭互相谩骂、攻击,继而手持木棒、铁棍,头戴笆斗帽,在平政桥头发生短兵相接的武斗。然“联站”毕竟人单势薄,斗不过“联总”而败退,所幸未曾死人。然而就是当天,平里公社红光大队(今贵溪村)也发生武斗,死3人。第二天,该村武斗再起,又有1人死于非命。

8月19日凌晨3时许,在军管会和“三筹会”主要负责人的授意下,县“联总”与屯溪“联部”一起数十人,采取用车子撞开大门和翻墙而入的方式进入人武部枪械库,“抢”走了人武部冲锋枪13支、短枪8支、教练枪20多支。4时左右,县公安局、邮电局、广播站、银行(以上单位已被军管)内部的造反派抢了本单位驻军的枪,制造了震惊全县的“八一九抢枪事件”。9月5日,中央发布严禁抢夺人民解放军枪支的命令(时称“九五命令”)。迫于压力,联总于7日将“抢”去的枪支大部分送还,但仍有一小部分留在手中,就是这小部分的枪支,为县以后的大规模武斗埋下了隐患。果然,12月1日晚,祁门瓷厂发生武斗,死2人。次日,一方还将死者拉至县城,以示“声讨”对方的武力行径,县城内的火药味十分浓烈。12月7日,大本营在城东祁山脚下的少数派,也向驻汽车站的解放军“借”了枪支,双方“战斗”一触即发。12月8日,县城武斗枪声再起。“联总”人多势众,武器装备好,“前哨兵团”还派人从大坦公社大洪大队调来武装基干民兵参加武斗。多数派镇守平政、仁济二桥,打死“联站”4人。被调来参加武斗的大坦公社农民,在当晚返回大洪村的路上,误将该公社枫林大队的一位生产队长打死。祁门在“文化大革命”武斗中共死亡12人。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