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运动与大破“四旧”,大立“四新”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2-06 09:56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1966年5月下旬,首都青年学生中首先出现了红卫兵,刚开始仅限于高干子弟和出身于工人、贫下中农子弟的中学生,渐渐推及全国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形成了红卫兵运动。这些红卫兵中,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党和毛泽东的崇拜与信赖,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参加“保卫毛主席”,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毛泽东认为青年学生是推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的突击力量,于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的当天,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写了一封信,表示支持他们起来造反,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从此,红卫兵组织迅速在全国发展。8月18日,毛泽东身着军装,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万红卫兵和人民群众,并接受了红卫兵代表为其佩戴红卫兵袖章,再次表示对红卫兵的支持。林彪也在这次大会上,别有用心地高喊坚决支持红卫兵敢闯、敢干、敢于造反的“革命精神”,鼓励红卫兵“打倒一切”,把矛头指向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和“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天真无邪的红卫兵们,被捧得完全不知天高地厚,红卫兵运动很快风靡全国。

暑假刚过,祁门中学的学生们于新学期开学伊始便组建了红卫兵,并上街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凡是古籍图书、古字画、古瓷器(尤其是画有人物故事的瓷器)和古建筑中的雕刻图案(闻名于世的徽州砖雕、木雕、石雕)等均被称之为“四旧”,皆或被付之一炬,或碎身于铁锤之下,如今祁门存留的古民居的门楼、窗棂仍可见当年被破坏的痕迹。那时的姑娘们不能穿裙子、高跟鞋,不能扎长辫,更不能烫头发;男青年不能穿小裤管长裤、花格衬衫,不能理“飞机头”(一种发型的俗称),不能穿大头皮鞋。否则便被认为是“奇装异服”,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甚至会当众被毁发撕衣,遭到羞辱。毛泽东曾说过,“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于是人们的服装多以蓝、灰为主色调,以草绿色军便服为时髦;人人以胸佩毛主席像章,肩挂毛主席语录包为荣,毛主席语录歌风靡全县城乡。在8月18日的天安门城楼上,当毛泽东知道为他佩戴红卫兵袖章的女孩,名字中的“彬”是文质彬彬的“彬”时,说了句“要武嘛!”于是不但这个女孩后来改名叫“要武”,全国各地改名风大起,什么“卫东”“向阳”“文革”等。从人名又影响到地名,如祁山小学被合肥“八二七”造反队来祁串连时改为“红卫小学”,其他如今天的中心北路曾名“解放路”,中心南路为“红专路”,阊江路改为“大庆路”,等等,不一而足。以显示所立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称之“四新”)为革命化。原先以大红纸张贴的毛主席语录和革命口号,人们渐渐感到已不能显示革命性,便改用红漆在墙上书写。12月7日,祁门城市“四清”工作分团党委又发出《关于继续大写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标语的通知》,与全国各地一样,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内容的标语口号便在祁门城乡铺天盖地,毛主席语录前多以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作标题,以致商店里的红漆一时断档,成了缺货。这一现象后来被喻之为“红海洋”。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