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与大炼钢铁

作者: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01-13 09:26 信息来源:祁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指标而开展的运动。当年作为“三面红旗”之一的“大跃进”,是不容任何人提出质疑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但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加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这一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全国。

    1958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提出安徽省1958年工农业生产新的奋斗目标,即工业方面,要求坚决贯彻全民办工业的方针,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在农业方面,力争全年粮食产品比上年翻一番。这次会议使安徽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急剧膨胀起来。会后,全省各地、市、县层层制定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生产指标。7月19日,祁门在历口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号召各行各业全面开展“大跃进”,并提出粮食亩产双千斤、茶叶年产10万担、副业收入年人均200元、年工业生产总产值4240万元等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作为实现跃进”的重要步骤,实现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中国钢铁产量要在15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全国又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的高潮。而中共安徽省委在这年的5月下旬,提出了“小型为主、土法上马、多采多炼、遍地开花,开快车发展钢铁工业”的方法,全省进入大办钢铁的第一个高潮。8月23日,县委在城西召开大炼钢铁现场动员大会,下达年生产生铁6700吨的任务。9月,毛泽东来安徽视察,对省委领导作出指示:“发展钢铁工业一定要搞群众运动,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 9月下旬,连续召开省直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决定为完成当年的钢铁生产任务,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大量使用洋办法,另一方面大搞土办法,在全省积极推广坩埚炼铁办法。祁门在一无技术、二无原料、三无炼钢所需燃料的情况下,土法上马,做坩埚,建小高炉,全县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齐上阵,按系统开展“兵团”大会战,参战人员夜以继日砍树烧炭,为炼铁提供燃料,肩挑背驮运铁沙石,四处搜集铁器,甚至连烧饭的锅也被砸碎了,作炼钢铁的原料。那时期,祁门清新宁静的山谷里,处处冒出浓浓黑烟。小高炉在县城周边林立,车水马龙,处处可见繁忙的“炼铁”工地。而兴师动众炼出的却是一砣砣废铁渣,被群众称之为“铁屎”,毫无价值,却上报炼铁805吨,炼钢198吨的虚假数字,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农业方面,1958年7月26日,《安徽日报》首次以“卫星”为题,报道了桐城县两个乡的试验田里早稻亩产突破5000斤大关的消息。8月22日,繁昌县东方红农业社在1亩3分丰产田里放出亩产4.3万斤中稻的“大卫星”。

    为适应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祁门不顾山高水冷的特点,要求社、乡放亩产5000斤的“卫星”。为达到这所谓的高产卫星要求,采取密植、补栽和直播单季稻等方法,力图提高粮食亩产量,有的甚至采取欺骗做法,将多块水田的稻谷集中堆放在一块田里,声称该块田亩产多少多少,放出所谓“高产卫星”。林业部门从怀宁、桐城、无为、涡阳、望江、和县等地调入1.3万多人,组成16个森工采伐队,称“万人采伐队”进深山肆意砍伐林木,造成大量被砍木材无法运出,腐烂在山沟里。

    全县林木可伐量由220万立方米剧降为101万立方米 。在茶叶采摘中,历口公社冒出日采2200多斤的采茶能手。为实现“大跃进”的高指标,各地各行业竞放“卫星”,浮夸风甚嚣尘上。1959年1月21日和2月19日,县委分别召开全县农业生产跃进广播大会和首届工业扩大会议。农业生产会议要求全县人民鼓足冲天干劲,立即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新高潮,还提出“亩产超千斤”口号,实际当年稻谷平均亩产仅219斤。 在工业扩大会议上,提出“鼓起更大干劲,力争投资一当二,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实现1959年工业总产值3840万元, 并要求厂矿企业党委书记挂帅加强领导,通过贯彻两参(干部参加生产,工作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和搞“试验田”,发动群众,订立制度,实行五定(定机、定人、定时、定产、定质),分件包干,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运动等措施,提前60天完成全年工业总产值任务,进而“跨入”1960年。

    3月27日,县直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召开,实行干部轮流下社当社员和下厂矿当工人的制度,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县委批准下公社当社员的机关干部122名,下厂矿当工人的38名。这些机关干部中,有县委领导和科级干部33名。4月,县第二届工业扩大会议召开,要求全县厂矿掀起大干4月的“十比”红旗竞赛活动。并于当月成立县重工业局(实际祁门并无重工业,只是为迎合大办钢铁的需要)和轻工业局,指导全县工业“大跃进”生产。在大办钢铁的高潮中,祁门还先后创办了茶业机械厂、华桥砖瓦厂、造纸厂和城关缝纫社等各类工业、手工业企业。

    祁门县的大跃进”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上,其他行业也不甘落后。1958年9月19日,县委发动县城机关干部、居民、师生等1800多人义务劳动,突击3天完成长240米、宽7米的环城马路 和长66米、宽20米的南大街马路,以及慈张线公路穿城而过的1050米的拆建、整修工作,为拉大城市框架,改善城内交通状况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农业的丰收,全省各地自1957年即开展了兴修水利运动。祁门调动了城关、金字牌人民公社 的大批劳力,于1958年冬开工兴建泗洲湾水库。由于设计不合理,盲目上马,加上人力财力困难,工程不得于1960年冬停建,总耗资103.9万元,只完成坝址清基及回填土4万立方米,修建公路4公里和桥一座。1958年教育部门创办民办农业中学26所,1959年调整为4所。至1960年,全县小学由1956年的206所骤增至401所,有学生19784人,其虚报成分颇大。1958年,县内还创办了初级师范学校,初创时校址在县城东石坑村,后迁金字牌,1960年再迁至县城南(今阊江小学)。创办了26所民办农业中学,实行半耕半读,以及县初级农业学校和初级茶业学校。1958年春,全县掀起扫盲“大跃进”,采取下达任务,层层包干的办法。同年春全县文盲、半文盲总数为2.4万人,入学数为17393人,占72.5%。至冬季,实现基本无盲县,受省政府嘉奖,但时尚浮夸,数字不实。“大跃进”中,成立县文联,全县发展文化馆5个,民办文化站15个,农村俱乐部203个,公社、大队文工团11个,农村图书室17个,农村业余剧团79个,文艺宣传队250个,文艺创作组70个。除5个文化馆保留下来,其他均为昙花一现,不久便停止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祁门报》《祁门文艺》在“大跃进”时应运而生。《祁门报》是中共祁门县委机关报,1958年7月1日创办,初为5日刊,每期8开2版,后改隔日板,4开4版,报纸铅印,始为每期5000份,后逐渐增至3万余份,发行县内外。

   《祁门文艺》由县文联主办,初名为《文艺传单》,为油印,后改为铅印小报,不定期发行,深为县文艺爱好者所喜爱。

    1958年至1959年,全县有关单位建立科技领导小组9个、专业科技研究小组和群众性研究小组21个,研究人员5600余人。全县科协组织54个,专业学习组9个,共有会员1249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也于1959年3月成立。这时的科技研究也有群众运动的影响,至1978年,全县自然科技人员也只有785人。

“大跃进”中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瞎指挥、强迫命令风盛行,全县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粮食总产量由1957年的26460.8吨,至1960年降为13964.55吨,全县城乡出现少有的饥荒。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