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政策 支援农业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带来的三年严重困难局面,全党上下决心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指示信传达到农村后,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为纠正“左”的错误,稳定农村形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部署,安徽从1960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在初步调整阶段,主要是围绕农业这个中心展开的。这一年,省委要求各公社要80%以上的劳动力使用在农业上,还要求进一步精简机构,下放职工充实农业。1960年8月19日,县委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有关指示,从县直机关抽调270名干部下派基层任职,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导,帮助改变穷队、后进队面貌。10月10日,县委召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公社、大队、生产队、生产组干部和社员代表,县直各厂矿、学校负责人及机关干部近3000人。会议由县委书记处书记梁斌主持,县委第一书记张文俊作动员报告。会后,县委批准1870名职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农业生产,并从人、财、物和技术上给全县农业以全力支援。1961年,中共中央为了扭转“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被动局面,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精兵简政,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和《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6月18日,县委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压缩城镇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成立县委压缩城镇劳动力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处书记韩学瑞任组长。随后,县教育部门对“大跃进”期间过快发展起来的学校,采取撤、并、改的办法,将茶校并入初级农校,初级师范学校改为小学教师轮训班,初级师范附小改为城关第一小学,并大力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和小学超龄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当年,全县精简机关干部和职工2615人。1962年4月27日,县委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县委第一书记张文俊作了支援粮茶生产的动员报告,抽调了县内74名干部(其中县级8人,区级19人,一般干部47人)下放到最困难的生产队工作两个月,同时再次压缩一批城镇人口,下放500人—600人(原已下放110人);从5月1日起,从工厂、学校、机关、居民中抽调2907人,下乡支援采茶,还从城镇机械厂、农具厂动员1264名各类技术人员,深入社队帮助修置农具和茶机具。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减少城镇人口和精简职工的决定》,成立县精简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抽调专职干部负责工作开展。至6月底,全县减少吃商品粮人数3319人(其中压缩城镇人口833人),精简职工2198人。年底,全县工业部门认真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轻、重先后的原则,精简撤并了8个单位,下放了2968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支援农业。同时各有关企业为农村加工木材5万多立方米、酒34吨、食用植物油192吨、铁锅8473口、日用瓷142万多件、农具7.5万件等,支援农业。紧宿城镇因工业盲目上马所占用农村劳动力,1962年全县精简吃商品粮人口6739人。以后通过对国营厂矿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全县总计精简职工7308人,加强了农业战线,促进了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