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的上山下乡运动
下放祁门灯塔的屯溪知识青年小组
祁门县的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57年,有不少上海知识青年下放来祁,随后的1965年,又有合肥、蚌埠、屯溪的知识青年和部分社会闲散人员来祁门插队。“文化大革命”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全县66、67、68届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后来称为“老三届”)基本处在失学失业的境况,家庭和社会压力逐渐增大。1968年4月,党中央再次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11月,祁门县首批279名中学毕业生及部分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走向“广阔天地”。
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中,传达了毛泽东发出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县革委会于26日成立城镇人口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及安置青年学生和城镇居民下放农村。于是,全县大动员,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一些学生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满怀豪情壮志,奔赴艰苦的农村,立志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1973年8月,县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知识青年安置工作。至1978年,全县累计有1978名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其间,尚零星接收外省、市下放祁门知识青年100人。
知识青年到农村多以集体插队,以生产队为单位,设立知识青年小组,集体生活。也有分散安排在贫下中农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少数在农村有亲友的则投靠亲友。知识青年住房多由其所在生产队代建,至1975年底,全县建知识青年住房1107间,人均10.47平方米。
这场牵涉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密切了城乡联系,促进了乡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知识青年为建设、开发农村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在艰苦环境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1975年,下放祁门知识青年中,有1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2人提拔为公社书记。合肥知识青年钱友渔于1973年8月为保护国家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被安徽省革命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1976年2月,共青团祁门县委还就此发出《关于开展向钱友渔同志学习的通知》,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钱友渔学习。也有大批知识青年因下放农村而未能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造成了人才成长的严重断层,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摘自《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祁门县历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