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前夕的皖南游击战争
1947年9月,中共皖南地委在泾(县)宁(国)宣(城)3县交界的涌溪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决定由中共黄西工委书记杨明率领黄西总队和黟休祁游击队进军贵池沿江地区,目的是打通与刘、邓大军及皖西根据地的联系,破坏敌人的江防,迎接大军渡江。会后,杨明、马文杰、查富德、钱秋育等率领部队,于10月22日从五溪山出发,长驱西进,直指贵池江边。部队进入贵、石边杉山地区,立即打下石棣七里和贵池杨坑两个乡公所,即又以两个主力连,配合武工队一部,打下贵池高坦乡公所及碉堡两座,歼敌自卫队一个分队与乡公所武装数十人,共计缴枪50多支,俘敌20多人。战斗中,敌自卫队两个分队前来增援,亦被打垮,遗尸多具后仓皇溃退。这些战斗,在新区壮大了声威,鼓舞了群众情绪,对于打开沿江地区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立足之地,打通与大别山的联系,工委在组织、干部方面作了具体安排。石贵工委在中心区,由杨明兼任书记,钱秋育为副书记,委员查志强(女),下设两个区,一个区由钱秋育负责,另一个区由查志强负责,青贵工委,由孙举东负责;至东工委由马文杰负责。为了西进工作的需要,又建立了西进前委,由马文杰、钱秋育组成,马文杰为书记。并以贵池、石埭之横渡、城安、阳坑、梅林、牌楼、詹坡、大演、吴田铺、留田等10个乡为前进的中心,积极向前推进。
当马文杰、钱秋育进军贵、石交界的刘街时,捉到一个国民党县参议员,经教育放走,该参议员被释放后,到处宣扬解放大军先头部队已经渡江,一时造成很大影响。当时刘、邓大军已兵临长江北岸,而阳坑、高坦等地又靠近江边,所以西进部队的军事行动,刺激了国民党“江防”之敌。尤其是解放军西进部队袭击贵池殷家汇后,驻守江防之敌六十三师师长李宏达和安徽省军管区少将参谋长龙炎武於惊恐之余,慌忙调集六十三师一部,配合第八专区保安大队及贵、石两县地方武装,大肆“围剿”。西进部队面对十倍于己之敌,沉着应战,打下了丁香树乡公所,取得了胜利。然而,终因敌众我寡,西进部队遭到的困难越来越大。在实际斗争中,杨明等认识到迎接大军渡江的条件尚未成熟,当即改变方向,转而向南发展。首先以马文杰、钱秋育率一部武装向南前进,后又派左秀东(左克南)带警卫武装,会同马、钱部经贵池的詹坡进入祁门、东流、至德边区的高山和马坑一带。杨明率一部分武装在贵、石边杉山地区坚持斗争,形势开始好转,但部队为西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10月底,华东局在接到皖南地委关于九月会议的报告后,迅速来电指示:“皖南游击队目前不在于调动江北之敌,配合江北反攻;而在于发展壮大自己,发展方向在敌人不够重视地区及薄弱之处”,“敌有立即‘大清剿’的可能,速作准备,并向南发展。”不久,再次来电指示:“……皖南暂不宜向沿江作公开的游击活动,暂时也不要企图与大别山打通,否则,会引起敌人警觉,加强封锁,对南北联系及今后大军渡江均属不利。”杨明等在接到皖南地委下达的华东局指示后,在杉山地区总结了西进的经验教训。认为地委九月会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没有认识到刘、邓大军南下后,敌人势必拼命加紧巩固江防,因此西进带有盲目性,致使部队脱离中心根据地数百里,孤军深入,长途转站,在新区未及立足,就遭到敌人重兵“围剿”。形势发展表明,地委九月会议决定西进是不够恰当的,而原黄西工委命马文杰、钱秋育率部开辟皖赣边区的祁门、东流、至德、浮梁地区是适时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祁门地方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