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干部躬身“三天在村” 矛盾化解“不出村”

作者:王蕾 发布时间:2025-09-04 10:0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防溺水宣传、安全隐患排查、与村民拉家常……8月22日一大早,祁门县平里镇司法所所长廖俊意就来到平里镇花桥村,开始了走村串户的一天。

“如今,我们八成以上的矛盾纠纷是在下村走访中主动发现的。”廖俊意说。相比从前“坐等群众上门”的工作方式,现在更多是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化解纠纷,真正实现矛盾“不出村”。

今年年初,在一次日常走访中,廖俊意了解到村民丁爱鹏在帮雇主种植油茶时不慎摔倒,因赔偿问题迟迟未能与雇主达成一致。于是,他主动把双方请到一起,引导彼此换位思考,最终促成和解。

从“办公室坐等”到“上门问需”,从普通话的“无效沟通”到操着方言的“家长里短”,从“差不多就行”到“一定负责办好”……转变背后,是祁门县乡镇干部“三天在村工作法”的久久为功。

“在基层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干部不善‘说话’,总是和群众聊不到一个‘频道’上,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祁门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严嘉庆告诉记者。

去年5月,祁门县在全县18个乡镇创新推出干部“三天在村工作法”。“矛盾纠纷化解是首要任务也是核心任务。邻里纠纷、家庭关系、土地权属等是村里最常见的矛盾类型,如果没有及时介入,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升级。”严嘉庆介绍,除此之外,大家还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

“三天在村”是否要求干部一定要在村里办公三天?“我们并不要求乡镇干部每周机械式打卡三天,它是一种工作理念,三天占每周五个工作日的60%,意思是乡镇干部多数时间都应工作在农村一线、农民中间,真正做到读懂农情、熟悉农民。”严嘉庆说。

为落实干部“三天在村工作法”,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了有效措施:祁山镇干部手绘了各人包联村组的“民生地图”,勾勒民情民意的精准脉络;安凌镇推行“红黄蓝”网格工作法,清晰标注重点人群分布,实现服务精准对接;平里镇则建立“青干炼场”机制,明确工作落实闭环管理,推动年轻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

“全镇60名乡镇干部中,‘90后’有34人,他们从校门直接进入机关门,不懂群众语言;还有十几名是外地干部,根本听不懂当地方言。”平里镇党委书记胡希表示,“三天在村工作法”推动干部沉到基层最前沿,在基层的“炼场”中克服“水土不服”,真正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

自祁门县乡镇干部“三天在村工作法”推行以来,全县18个乡镇915名乡镇干部全面下沉,全方位收集意见建议4650余条,参与道路修复、水质改善等560个民生项目,排查矛盾纠纷1390个、化解1306个,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