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三代人的课堂:从砖木房到智慧园,祁门教育的时光辙印!

作者:徐赛菲 发布时间:2025-09-02 09:39 信息来源:今日祁门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秋季开学季,七年级学生方雨淇、60岁的爷爷方林旺、36岁的父亲方利军,望着照片里的学校,讲述着三代人求学路上祁门教育从“泥墙草舍”到“智慧校园”的蜕变。

砖木房里的“雨落滴答课”

“1972年,我在箬坑小学念书,那两间砖木土坯房就是教室。”方林旺指着老照片,墙面裂缝能塞进手指,窗户用竹篾糊着油纸。2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屋,老师既要教算术,又要带语文,“下雨时屋顶漏水,我们就把课桌往干的地方挪,成了‘露天课堂’;冬天没炉火,大家搓着手哈气,也要把课文念完。”

黄土地上的“泥塘课堂”

时光的胶片切换到1995年,方利军背着帆布书包踏进箬坑小学。土房换成了两层小楼,可推开教室门,黄土地操场的腥气扑面而来。“一下雨,操场就成泥塘,我们穿胶鞋跳格子,鞋底能扯下半斤泥。”篮球架是根歪脖子木头,旧渔网绷的篮板,拍一下就“哗啦”晃荡。全校就两位老师,李老师既是语文先生,又是“勤杂工”——给学生烧开水、修课桌椅,都是家常便饭。

标准化校园的“成长突围”

2018年,方利军的女儿背着书包站在箬坑学校门口时,三层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晃得她眯起眼。“爷爷当年漏雨的房子,如今连教室瓷砖都能照见人影!”方林旺跟着孙女往教室走,铝合金窗透进明亮阳光,投影仪的光束里,尘埃像跳着芭蕾。操场成了水泥地,玻璃钢篮球架在风里纹丝不动,图书室的书架上,几百本新书码得整整齐齐,孙女踮着脚挑书的模样,让他想起自己当年在土坯房里,把旧课本翻到卷边的日子。

箬坑学校的变迁,藏着基层教育人的坚守。前校长陈良政扎根山区30年,带着老师们翻山越岭做家访;争取资金建少年宫;每周组织学生看电影、做手工,“要让山里孩子也能触摸到外面的世界。”走在操场上,不禁让人感叹曾经的“土操场”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场”。

智慧园里的“数字奇遇”

2024年的实验学校,方雨淇班上的语文课成了“穿越之旅”:智能黑板上,李白的AI形象拂袖而来,笑着问“欲渡黄河冰塞川,诸君可知吾心忧?”微机课上,她和同学用软件制作会动的幻灯片;课后还能通过“国家教育智慧平台”向老师提问。

从箬坑的砖木房,到县城的智慧楼,三代人的课堂,丈量着祁门教育50年的跨越:校舍从“漏雨遮羞”到“智慧生长”,教具从“木棍粉笔”到“AI助教”,老师从“一师百岗”到“专业深耕”。如今全县学校标准化覆盖,乡村与县城学校结对,优质资源像山涧溪水,顺着光纤流进深山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正是祁门教育最动人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