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三天在村”:身心沉下去 难题解决好

作者:陈艳军、戴妍 发布时间:2025-07-17 10:30 信息来源:今日祁门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走村入户了解情况,翻山越岭化解纠纷。去年以来,我县积极推广“三天在村工作法”,引导镇村干部下沉一线、靠前服务,把麻烦事就地解决,让“跑透”基层成了习惯,努力实现“干部在村、服务到户、问题在现场解决”。

乡镇工作,本质是做好群众的工作,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家住平里镇双程村的胡接森,因山场界址不清的问题,和同村村民起了争执。在村走访中,乡镇干部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及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到争议山场进行实地勘察和现场调解。

“我们都是本村民组的,两家原来关系还好,因为分林到户有30多年40年了,界址看也不清楚,因为这个事情双方产生了纠纷,虽然面积不大,但要给它弄清楚了。现在双方都比较满意,事情也得到圆满地解决。”村民胡接森说。

“我们要把‘四至’给明确下来,为了当事人和他们的下一代,再一个就是远亲不如近邻,把面积给确定了,把他的心事给了结掉。”县司法局平里司法所所长廖俊意说。

像这样的邻里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尽早调解,得益于我县正在推行的“三天在村工作法”:乡镇干部每周至少三天扎进村里、沉到户中,了解群众诉求,解决急难愁盼。但在推行的初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

“一是思想转变难,干部就是在家被动地等群众上门比较多,主动下沉比较少。二是工作统筹难,中心工作、内业工作和下村可能有一定的时间冲突。三是双向适应难,其实群众还是难以敞开心扉。”平里镇党委书记胡希表示。

乡镇干部“下不下得去”,关键是群众观念树得牢不牢。平里镇从思想上入手,引导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感情贴近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树立“岗位在村、重点在村”鲜明导向,结合为基层减负要求,安排镇村干部多到群众家中去,收集诉求问题、解决矛盾纠纷,做到不论是乡村建设,还是邻里纠纷、困难帮扶,总有干部在场、总有干部负责。

“最大的困难还是对我们当地的方言不熟悉,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一些老年人他们吵着吵着就会讲方言,而我作为一个外来干部,很难理解他们的意思,就不便于沟通,找到问题所在了。”平里镇青年干部肖灵光告诉记者。

青年干部肖灵光所遇到的难题,正是当前乡镇年轻干部经验不足、缺乏历练的一个体现。平里镇从调整包村包组人员入手,为年轻干部配备经验丰富的镇村干部帮扶,并通过“领办攻坚”等行动,给年轻干部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沉下去、扎下来、干成事。

“平时也就帮一些老年人解决比较简单的小问题,拉近与他们的关系,我再来处理纠纷的时候,他们也会比较相信我、信任我,所以我给的意见他们大部分都认可。”平里镇青年干部肖灵光说。

“三天在村”不是走形式,而是重在解决问题,干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解决纠纷,让“在村”干出实效、成为习惯。“三天在村工作法”实行以来,平里镇已收集处理各类问题诉求200余条,推动青年干部在参与道路修复、水质改善等民生项目中解决具体问题20余个。

“‘三天在村’工作法的本质,其实就是把跑遍跑透跑深基层的理念转化为干部主动下沉的这种行动自觉。下一步,平里镇将进一步深化‘三天在村’工作法,让下沉成为常态,让服务更有温度,以治理实效筑牢乡村振兴的平里根基。”平里镇党委书记胡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