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 用双手触摸文化脉搏
7月4日至7月8日,安徽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到祁门县芦溪乡。学生们通过亲手采摘茶叶、体验安茶制作技艺、参观傩舞传习所等,近距离感受当地非遗的独特魅力,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
茶园里的“第一课”:指尖轻捻悟艰辛
“捏住嫩枝轻轻提,可别伤了茶树宝宝哟!”安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严君凤的声音混着茶香飘过来时,安徽医科大学学生王亚楠正踮着脚在茶树间探头探脑。第一次挎上茶篓的她,本以为采茶是件浪漫的事,可半小时后,额头的汗珠和微酸的指尖就悄悄“上了课”。
阳光下的茶园像一片绿色海洋,安徽医科大学的学子们穿梭其间,指尖在枝叶间翻飞。有的同学在太阳底下晒得开始吃不消,有的站久了腰开始酸胀起来,原本嬉笑的声音渐渐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的采摘声,尽早把小茶篓装满好收工。“原来一杯茶要经过这么多指尖的接力,太不容易了。”王亚楠看着篓里渐渐堆积的嫩叶,突然懂了“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的分量。
茶工坊里的“变身术”:掌心见证茶叶的修行
带着满篓清香走进芦溪乡君凤茶旅驿站的工坊,学子们立刻被铁锅里翻滚的茶香勾住了脚步。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茶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涵盖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这是杀青,要把茶叶的‘火气’赶出去。”安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严君凤手起锅落,青叶在高温中渐渐变软,成了掌心的温度与茶叶的清香。安徽医科大学学生江心悦试着把茶叶捧在手心揉捻,起初力道太轻,叶片不听话地散开;稍一用力,又把嫩芽揉碎了。“像给茶叶做按摩,得轻重刚好。”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她慢慢找到诀窍,看着青绿色的叶片在掌心逐渐蜷曲成条,仿佛见证了一场神奇的蜕变。当茶叶散发出温润的香气时,江心悦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哪是制茶?明明是茶叶在时光里的修行!”
傩舞面具下的千年故事:触摸历史的温度
如果说安茶是祁门的“温柔底色”,那傩舞便是这片土地的“刚烈筋骨”。在芦溪乡傩舞传习所,安徽医科大学的学子们看到那些绘着青面獠牙、神态威严的面具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发出惊叹。
祁门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神秘。当地传承人向同学们介绍了傩舞的历史渊源和背后的民俗故事,并邀请大家试戴傩面具,体验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韵味。这副“开山神”面具,可是有上百年历史了。传承人举起面具,斑驳的漆色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学子们小心翼翼地接过面具,冰凉的木质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触到了古代先民的体温。试着模仿傩舞的动作时,僵硬的手臂与面具的沉重形成奇妙反差,大家笑着闹着,却在传承人讲述“驱邪纳福”的古老传说时渐渐安静——原来那些粗犷的舞步里,藏着的是先人对生活的热忱与敬畏。
“走出课本才发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能摸、能闻、能参与的活态生命。”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医学院副教授陈文苑看着在茶园里晒红了脸、在工坊里沾了茶渍、在传习所里戴上面具笑成一团的学生们,眼里满是欣慰。
这场暑期社会实践虽然很短暂,但同学们心里却被填得满满当当——那是安茶的醇厚、傩舞的古朴,更是一份关于传承的青春约定。实践结束时,不少同学的笔记本里夹着自己采的茶叶,手机里存着戴傩面具的合影。他们说,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是知道了那些看似遥远的非遗与文化,原来一直藏在生活的烟火里,等着我们年轻人用双手去触摸,用真心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