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箬坑乡简介
箬坑乡地处祁门县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6公里,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山脚下。东南与历口、西南与闪里为邻,西北与石台接壤。辖区东西长18.8公里,南北宽12.2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2014年村级规模调整后,全乡现辖4个村,54 个村民组,农户1987户,人口7284人,水田面积4193亩,茶园面积11318亩,林地177088亩。经济以林、茶、旅为主,盛产木材、毛竹,建有红旗1号、2号优质早茶苗基地。箬坑乡是革命老区,具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等资源,成功打造出了天上人间的冯家顶、精彩绝伦的七彩玉谷、小桥流水的伦坑、降上开花的降上和古朴典雅的下汪古村等五处市“百佳摄影点”,2024年先后荣获黄山市农业特色产业10强乡镇(茶苗繁育)表彰、全市茶叶无化学农残乡镇、全县先进基层人民武装部殊荣。
《精彩箬坑》前言
祁门西乡有箬坑,生态绝佳,风光尤美。境内多高山,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30 余座,千米以上山峰16座,占全县总数的43%,其中以牯牛降、仙寓山最有名。
黄山百佳摄影点祁门有16个,而箬坑乡有4个,分别为冯家顶、降上、七彩玉谷和伦坑。镜头里的箬坑真的是如诗如画,美轮美奂,也正应了册名:“精彩箬坑”。
箬坑是原始的,纯天然的,因为她地处深山,以前交通不便,自然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但箬坑又是美丽的,精彩的,在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眼中更是风光无限,魅力十足,精彩绝伦!
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山水,感受至真至美。来到箬坑,你可以一边游玩,一边摄影,漫步山水间,你一定会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来到箬坑,你可以领略到纯粹的山水之美,体验到真正的山水之乐!
朋友,来吧,精彩的箬坑,箬坑的精彩,期待着你回归宁静平和的脚步!
1.降上风光美如画
降(当地土语,同冈)上是个小村,因地处山冈(山脊)而名。村子背倚牯牛主峰,位于牯牛降南面的半山腰上。
置身村口,极目远眺,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青山如黛,连绵起伏;山下田园平畴,一望无际;坡上梯田茶园,层层迭迭。每当雨后初晴,烟雾缭绕,云海茫茫,如同仙境……
春天,万木葱茏,山花烂漫,黄灿灿的油菜花,满山遍野,铺锦叠绣。金秋时节,秋浓如酒,色艳醉人,田野里,满眼金黄,稻浪滚滚。山坡上、村庄旁,满目苍翠之中,随处可见红艳诱人的柿子和桔子,如同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树梢上,很是可爱迷人……
2.白云深处有人家——冯家顶
冯家顶,位于仙寓山密林之中的一个小山村,远远望去,绿竹叠翠,清山如屏,十来幢房舍掩映在古木绿竹之间,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冯家顶四周山高谷幽,风光秀美。对面的山谷里的“鬼门关”瀑布群,处于两山的夹缝中,沟窄水急瀑高,古木森森,苔鲜遍布。瀑布成群,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飞流急下,汹涌雄壮;或斜出飘溢,娟秀妩媚。飞珠漱玉,雾气氤氲,让人如醉如痴,如梦如幻……
此外,冯家顶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景点,是人们登山、攀岩、野营等户外活动的理想之地,人称“背包族的乐土”。
3. 峡谷一奇——七彩玉谷
一条溪水自山间而出,或飞流直下,或婉约回旋,形成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碧潭。水碧如玉,清澈见底,川流不息的溪水,从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天然玉石上流过,透过潭水,清晰可见到水底晃动的彩色石纹,故名七彩玉谷。
七彩玉谷又名“彩虹玉谷”,是中国峡谷一奇。她静卧在仙寓山之中,全长近5公里。溪间石头大的如巨斗,小的似珍珠,兀立如兽脊,静卧似处子,千奇百怪,独具神韵,或狰狞、或和善、或淘气、或悠闲、或诙谐、或夸张、或缠绵,或寂寥……在波光粼粼中透出七色光彩,并随着早晚晴雨与四季光照和投射角度的变化,产生出不同色调的拍摄效果。
七彩玉谷内,还有两处长近100米巨幅天然壁画,气势磅礴,似山、似水,如龙纹、如飞瀑,隐约可见梅花点点,惟妙惟肖。
身临七彩玉谷,仿佛漫步在一条长长的艺术画廊之中……
4.耳形伦坑
静躺在大山深处的伦坑,因地势似耳而名。伦坑古名南源,为汪姓聚居地。小村依山傍水,是理想的山水家园。
一条弯弯的小河淙淙流淌,小村就在这河湾里。村庄布局规整,房屋相连有序,弄直而巷横。村口原有古庙,庙后有石桥,人称南源桥。
沿河入村,两岸砌有整齐的河坝,河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河东堤坝种植着各种花草,四季依次美丽绽放。
前行不足百米,有青石板桥,古朴别致,左右各有水池,旁有青石栏杆相护。一条小溪穿池而过,故池水清澈。池中荷叶田田,鱼翔浅底。过桥有敬敷堂,为汪氏祖祠,有青石门鼓,莲花雀替……
5.九龙戏珠马山
马山古称石林,坐落在牯牛降山脚下。
一条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中有一山坡为珠形,周围有九支山脉,宛若九龙戏珠。小村环境清幽,风景如画。屋舍俨然,错落有致,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古朴而幽静。
村子先后建有三座祠堂,以“叙伦堂”保存最为完好。堂内高悬“开国元勋”巨匾,记载着族人叶功权于明洪3年(公元1370年)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左将军先前荣耀。
此外马山有名的便是目连戏了。村子自古就有演目连戏传统,如今仍有戏班子打目连。
粉墙黛瓦,小巷风情,如诗如画;淳朴民俗,传统戏曲,古风依依。小村如一坛陈年老酒,让人沉迷其中,慢慢体味那醇厚醉人的芳香。
6.目连戏打在栗木
栗木,古名栗里,因村庄四周多栗树而名。小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尤以打(当地土语,意表演)目连声名遐迩。
目连戏又称“目连救母”。演绎的是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死后乘白鹤升天,其子目连历经艰辛,打开地狱之门,救母超生的故事。
祁门民间素有目连戏 “出在环砂,编在青幽,打在栗木,唱在马山”之说,意思是栗木的目连戏班子不仅演得早而且唱得好。至于村中戏班何时成立,今已无从考证。据说村子过去是每十年打一次目连。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超度阵亡将士,曾在县城打过一届,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一九四九年后便偃旗息鼓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目连戏才得以重新公演,古老的戏曲又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今,目连戏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舜村的叶正初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箬坑街
办公时间:上午8:00-11:30 下午2:30-5:30
办公电话:0559-4562301
信息公开网址:http://www.ahqimen.gov.cn/zwgk/public/column/6616713?type=2&nav=0
邮箱:61885495@qq.com
邮编:24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