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56940/202206-00016 信息分类: 美丽乡村
主题分类: 其他,公民,其他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祁门县溶口乡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2-06-11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奇岭古道群,旧时祁门大山里的便捷交通网

发布时间:2022-06-11 15:16 信息来源:祁门县溶口乡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祁门西南的传统村落奇岭,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厚重。境内五条闻名遐迩的石板古道,盘山越岭逶迤数十里,绵延数百年,自明代起便通向郑氏七门分支村落和资源主要分布地。提起其中的任何一条,虽然都无法与祁门境内的大洪古道、榉根岭古道这两位大家闺秀攀比,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家碧玉或甚至乡野村姑了,但是以一个地处偏远、隐藏大山的小小村落,数百年前能有多条青石板铺就、3--8公里距离不等的山路组成的古道群,这在祁门甚至古徽、皖南都称得上出类拔萃、首屈一指。

奇岭村与芦溪乡的奇口村接壤,均以郑姓为主,历史上一脉相承,同属管辖。奇口为奇岭口的简称,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奇峰郑氏始祖郑延辛自唐末迁居奇口,经过历代传承,繁衍成为“奇峰七门郑家”,包括奇岭村的里、中、外三门和芦溪乡的樟村、周村、河东、河西四门。奇口因系奇峰郑氏的首迁地而在河西建有由唐代家庙扩建而来的总祠“一本堂”,各门也建有支祠,如奇岭里门的“澄心堂”、中门的“徵心堂”、外门的“馀庆堂”等。芦溪乡的南溪村虽属郑氏里门分支,但因未建支祠而没有独立成为门派。奇岭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坞”村落格局,坞间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九曲十三弯”地自北而南在村口潺潺汇入来自光环村的林村河。沿溪两岸大多徽派民居摩肩接踵,呈“L”字状向南排开千余米,属于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现代交通不算畅达,仅有一条“村村通”道路七弯八拐10多公里硬化出山。奇岭村村民虽然居住集中,但现在常住人口仅有百余,且大多老弱病残,加上山地资源分散,一、二产业的规模发展,除了即将启动的冷水鱼养殖项目,实为绞尽脑汁别无他策。幸在国家重视、地方倾斜,奇岭村10年前被纳入祁门县“倒湖十八湾”生态旅游的重要景观节点,借着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东风,开始了为期数年的乡村环境整治、明清亭阁修缮、基础设施改善与经济逐年发展,为奇岭村靓丽走出大山、重展雄姿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且在2014年11月,奇岭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路顺风地跻身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其知名度、美誉度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日渐扬名皖赣乃至江浙沪,省内外游客纷沓而至,大有先睹为快之感。

其实奇岭村在祁西南早就小有名气。打小起,笔者就晓得几十里外的高山上有个村落叫奇岭,还知道奇岭有句十里八乡耳熟能详的谚语“奇岭奇岭、茅花割颈”,即到奇岭去登走山道,随时准备承受路旁茅草锯齿状叶子的割伤。成年后获悉该乡的樟村不仅以郑姓为主,而且有条“七上八下”名为“西术岭”的青石板路通往迁出地奇岭村。自从2007年“村村通”溶奇公路竣工后,山里人有了交通工具,包括西水岭在内的五条古道除了“小奇岭”外再也很少有人光顾,时间一久,草长莺飞、荆棘丛生,日渐萧条到大多路段几乎无人问津了,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山造林,机毁、火炸、人搬以及机耕道的拓宽,石板路破坏严重,只有在未遭厄运的天然林中保存尚好,令人钩起人们对时代更替和先辈勤勉的无尽追忆与慨叹。

笔者在芦溪乡十年期间,不仅后来从事文化旅游工作,而且在奇口村蹲点五年,故对五条古道有了更多的认知。得悉由于奇岭村坐落在四面环山之中,与外界走动都得翻山越岭,因此自迁基伊始便着手修建出山古道,经过历朝先辈的不懈努力,近10条山路通往外界,构成了该村独具匠心的古道群。其中通往溶口方向的江同岭、通往芦溪方向的西术岭、通往奇口方向的小奇岭、通往南溪方向的高同岭以及通往郑村方向的张北岭均为青石板块铺就,自古便有“五岭通衢”美誉,为奇岭村八大古景之一。每年各村都要定时安排人员对所属路段清除藤草、整修路面,乐此不疲地把修桥补路当做积德传家的最大善事。而笔者对其中西术岭至小奇岭古道的首次探访更是终生难忘。

2014年4月的一天,恰逢蓝空白云、春暖花开,正好忙中有闲的笔者心里琢磨着“择日不如撞日”,一早便按捺不住向往的心情,简单准备了一下,当上了“独行侠”,走路1公里到樟村,沿着西水岭古道的入口进发。一路上利用农家子弟对山势走向的了解,钻茅草、披荆棘、撇藤蔓、寻石板,从早上八时半动身,下午一点多才在庙坞岭头远远地俯视到那座雄奇伟岸的防卫型水口。西水岭古道位处奇岭村以南,全程7.5公里,破坏程度严重,几片新造林山的青石板踪影全无,不少路段的青石板全部湮没于草丛,樟村段的“小岭头”和奇岭段的“八十八级金阶”基本保持山环路转的原汁原味,只是被层层枝叶覆盖着,缕缕阳光映射下,石板石条不时泛着青幽的古韵。沿途发现两座石块砌建但屋顶通天的歇脚亭和两座小巧玲珑的古代石拱桥,道路两旁许多被砍到根部的灌木丛盛开一簇簇大红、粉红的杜鹃花,想来不逊色于祁北大洪古道春花烂漫、游人如织的盛况,可惜藏在深山无人识。那日独走西水岭古道,吃了不少苦头。没有带刀、没有带备用眼镜,没有带食品,没有带足够的饮用水,只是换了工作衣物,带上了单反和两瓶矿泉水,中途不仅走了1公里的弯路,扎破了那双大半新的旅游鞋,还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山谷跌落至2米高的坑沟,摔裂了镜头盖,碰掉了眼镜,幸好身体无碍,眼镜也已摸到。矿泉水到后来只能每次省着润润口唇,到了岭脚看到一弯清泉,如老牛般俯下身子“叽咕叽咕”喝了足足半分多钟。正值茶忙时节,奇岭村里几乎空巷,幸好寻见里门一位老者经营的小商店,买了块把钱的方便面泡着填了肚子。休息片刻,看看时间不早,按照老人的指引,又迂回中门经过三块巨大石条拼成的桥梁朝着线路不长、稍微平缓的小奇岭石板古道往奇口方向走去。半个多小时到达奇口岭脚,渡桥沿着渚倒公路步行8公里左右,才搭上一辆熟人的顺风车到达乡政府,此刻的时针已经指向5时半。当晚,疲惫而兴奋的我,将独探西水岭和小奇岭古道的实况向乡主要领导做了详细的汇报。正在热火朝天打造芦溪乡村旅游的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春茶接近尾声,即安排樟村与奇口村数位村民前往境内开路,复出后乡主要领导又与溶口乡政府对接。不久,奇岭村境内的两段古道重见天日,与公路、水道形成环形的步走、车行、船送三栖旅游道路,数年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远宾近客前来猎奇观光。2015年5月,芦溪乡政府在这条22公里的环形道路上成功举办了“倒湖十八湾”首届全国乡村越野跑山赛,迎来了9省32市500多位选手的踊跃参与。

2020年5月,笔者奉调祁门县政协专司文化文史工作,奇岭村文化资源的挖掘成为本人工作计划之一。去年6月份又阴差阳错地被县委作为第八批工作队一员,派往离城40多公里的奇岭村,工作日期间吃住基本在村,为静下心来研究奇岭赢得了宝贵时间。乡村振兴包含文化振兴,挖掘文化底蕴自在工作范围,所以笔者对包括古道群在内的奇岭村所有文化资源情有独钟也在情理之中了。提起芦溪与溶口,自然会想到奇峰古道群开发利用的现状如何,但五、六年间,只是全程陪同祁门走出去的安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康健先生探访一次。驻村杂务之余,本人期望通过现场走访、资料查阅,尽快了解奇岭村的人文自然资源,而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尽快探明其它3条古道。去秋开始,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终于来临。

10月26日,在村党支部郑四清书记的引导下,我们一行5人开始步行高同岭古道。高同岭古道位处奇岭村西北,自里门起点到达芦溪乡奇口村的南溪自然村落地界总长不过5公里,途经一座由两块4米长、60公分宽的青石条拼成的平板桥和岭头一座濒临倒塌的歇息石亭,出口即见大北河,北转1公里的路程到达南溪村。古道因两地造林而大多遭到毁损,如今只有陡峭的山岭两头道路尚有石板铺就,但路面狭窄,部分石料倾斜路旁,其余均已变成水泥路或机耕道。沿着渚倒公路继续步行3公里即抵达 奇口村委会大楼,与当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相互交流并简单食堂用餐后,我们一行又从该村的河东地界朝着小奇岭古道折返奇岭村。小奇岭古道在当年被本人取名“奇峰古道”,并推介出山,如今看来似有不妥,留待有识之士评判。古道全程2.5公里,且路基和缓,石板平整,中途经过一片山坞田,保存基本完好,是户外休闲、健身、登山友谊赛的理想之处。前几天三家单位联合前来奇岭村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几位年轻巾帼参加爬古道比赛,仅用20分钟左右便从奇岭村疾步终点奇口村河东。只可惜岭头原曾建有石亭,如今仅存亟待修复的遗址。

12月13日下午,在此前摸准古道现有出入口的前提下,我们一行4人又兴致勃勃地探访溶口古道江同岭段。江同岭古道从奇岭经光环村的和歩坑(现为溶和村民小组)到溶口村全程约7公里距离,途经须3座小型古石拱桥、1座已经废弃的凉亭,如今奇岭到地名江木屯与和歩坑到溶口村两段共约4公里已经硬化。我们骑行江木屯入口处开始甩腿,进去约有一片0.5公里长的山坞田,田边的古道已成机耕路。约莫5分钟,望见一条游龙般的石板道盘山而上,攀往山降。又约10分钟,古道被截断,我们只好沿着下方的机耕路行进。快到岭头的途中,抬头突然望见5米高的山道上也有一座废弃的石亭。岭头下坡后,石板路时隐时现,蜿蜒盘旋,甚是陡急。到了岭脚,映入眼帘的又是一片山坞茶园地和一条米把宽的小坑沟,坑旁即为古道。因疏于管理,这段500米左右的羊肠小道石板面目全非,崎岖不平,稍有不慎,容易滑落坑中。

冬去春又来。今年的2月28日,又是一个晴朗天。午餐后,在寻访了村落附近山顶那座约100平米、4米多高的明代塔基后,考虑时间尚早,加上一身污脏,索性休息片刻后,再次独闯张北岭古道。张北岭古道地处奇岭村东向,终点为溶口乡光环村的泉水鱼养殖基地--石门坞,全程5公里左右。与江同岭古道一样,如今只有约1.5公里的路程由2尺宽左右的石板铺就,其余要么拓宽硬化,要么辟成机耕路。岭头有座石亭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修缮,如今亦已坍塌,仅存石块墙体和顶部3根杂木搭成的烂横条。边走边拍照,从上岭到坡脚居然只花了30多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坡脚不远处的李家村旁,有块占地10来亩集中连片的高大树群,当年的古道从旁绕过。钻进林中细细观察,发现其中挂着保护牌的百年以上古树达到二、三十株,其中不乏枫香、苦槠、青冈栎和三角枫。而其中最为独特的一株雅名“君迁子”,树龄100年,高达30米,全身是宝,为祁门县三级古树。

其实,奇岭还有一条鲜为外人所知的古道,那就是自奇岭村头沿着林村河通往芦溪乡奇溪坞的一条5、6公里的山路,奇岭村外门祖辈采茶、伐木都会走这条近道,木材水运道阊江后,也会沿路返回奇岭村,途中还要经过一座石亭和一座石拱桥。只是这条小路谈不上青石板铺就,加上荒芜许久,部分路段损毁,几乎没人行走,加上通达的终点似与奇岭无关而被忽略。当年行走芦溪经白桃岭至奇口村河东古道时,就曾萌发沿河信步奇岭的想法,只是后因时间关系打消了念头。今年的1月13日上午,得闲的笔者瞅着天空晴朗,突然起了探访的雅兴。原想独自前往探路,哪儿荒了就从哪儿打道回府,不料走出了五、六华里地,仍然比较顺畅。心想估计到达奇溪坞不过二、三华里,吃点苦走到头,再请熟人把我车送奇口村翻越小奇岭回村吧。谁知这次的上当不逊当年在西水岭的遭遇。短短的几华里路,我数次爬山、渡河,迷路、疲惫、饥饿和血痕不时困扰,硬生生走了将近2个钟头。9点出发,到了出口,竟然已是下午1时。恰碰一位旧友顺路车送芦溪乡碧桃农庄,饭饱后又按原定计划乘车到达奇口村,翻越小奇岭古道回到了村里。夜间早早躺在床上,自我安慰总算遂了夙愿,不枉到此一觅。

奇岭古道群持续辉煌数百年,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古道上求学的、探亲的、经商的、务农的、做工的、聚会的、迎娶的,常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也演绎了如“老虎磨牙”、“八十八级金阶”、“金陵客殒命西水岭”等悲欢离合的故事,奇岭村也逐渐成为祁门西南的主要村落。作为祁门乡村旅游开发的特色和亮点,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蝶变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卖点之一。由于开发的缺失、推介的短板和疫情的影响,惜乎如同过眼烟云般昙花一现,炒热了几年后便销声匿迹了,如今难得碰上几位回头的游客,一些荒无人烟的路段又开始杂草丛生、荆棘挡道了。

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今日,包括奇岭古道群在内明清建筑的整修、维护与文保单位的申报正在热烈期盼着如愿时刻的莅临,也坚信会有那么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