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485847567/202308-00002 信息分类: 其他解读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祁门县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23-08-0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000000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文字解读】------并不孤立的气候异常事件

作者:祁门县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3-08-08 09:27 信息来源:祁门县气象局 阅读次数:

这两个气候异常事件,从时间顺序上看,是先出现了极端高温,后发生了极端干旱,二者存在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

长江大旱实况

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过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其综合强度达到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这次高温事件有3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持续时间长,高温事件持续79天,为1961年以来我国高温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远超2013年(62天)和2017年(50天)的典型高温事件。其次是影响范围广,日最高气温37℃以上覆盖144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占全国总站数60%),为1961年以来最多;日最高气温40℃以上覆盖范围达102.9万平方千米,为1961年以来面积最大。最后是极端性显著,全国共有10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占全国总站数43.6%)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有361站(占全国总站数14.9%)达到或突破历史日最高气温极值,其中重庆北碚日最高气温连续2天达45℃,这也是自1961年以来,首次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出现45℃以上的高温天气。

入夏后(从6月起),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加上遭遇极端持续高温天气,气象干旱在7月初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严重夏伏旱。

盛夏期间(7—8月),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平均气温偏高2~4℃,川渝黔湘赣浙鄂苏皖沪等10省(市)平均降水量之少(178.1毫米)、平均气温之高(29.0℃)、高温日数之多(34.1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高温少雨导致上述地区气象干旱快速发展,干旱日数普遍有 20~30天,局部超过30天。长江流域10省(市)中旱及以上的市县比例高达94.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10省(市)平均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27.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1978年。此次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影响大,为历史罕见。

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了年内首个气象干旱预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时隔10年之后,第二次启动气象干旱预警,可见这次气象干旱严重之程度。截至盛夏末(8月31日),长江中下游以及重庆中南部、四川西部和东南部、西藏中东部等地均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

进入秋季(9月起)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区依然持续少雨,气象干旱发展加剧,出现了夏秋连旱。南方地区在9月出现了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9月5—13日的区域高温过程综合强度达到特强,覆盖国土面积143万平方千米,影响人口达5.5亿,影响范围内有229个市县达到或者超过37.0℃,其中贵州沿河达到40.3℃。这两次高温过程再次加剧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干旱,出现特旱的区域面积较盛夏明显扩大,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都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旱情。

10月1—9日,长江以北地区的降水使气象干旱得到缓解,但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仍持续发展。截至10月末,气象干旱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大部,其中浙江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部、贵州东南部和重庆东南部维持特旱。

11月15—30日,江南、华南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其中华南大部、江南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五成以上,局地偏多超过2倍,有效缓解了前期持续的气象干旱。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解除持续发布了90天的气象干旱预警。截至11月30日,气象干旱区域已向西缩至西南等地,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省(区、市)中等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较8月24日减少了104.4万平方千米,其中特旱面积减少了31.2万平方千米。至此,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的旱情基本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