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十三五”卫生健康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健康祁门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我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4.67‰下降至2020年的0.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6.38‰下降至2020年的2.64‰,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8/10万之下。
——决战健康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构建“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即“351”“180”)综合医保政策体系,对有诊疗需求的贫困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和大病救治,0.89万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要求,全县累计消除26个村医“空白点”。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提前4年实现消除疟疾工作目标,实现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目标;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较高水平,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办医稳步发展,加快推进祁门县公共健康服务中心、历口镇中心卫生院迁建及急救中心、中医医院住院部改扩建及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祁门县传染性疾病后备医院、祁门蛇伤研究所中药制剂室等项目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达到70%以上。
——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公立医院发展和改革不断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实施县域医共体、编制周转池、乡镇卫生院“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等多项改革,分级诊疗路径更加清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县2家公立医院纳入编制周转池试点范围,共核定用人总规模567人、核定周转池编制96名。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逐渐完善,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DIP国家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有序推进,全面落实国家集采药品耗材政策。加强医疗机构综合监管力度,实施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六项监管机制,将89项权力纳入“最多跑一次”清单。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已初步建立,县乡两级互联互通不断推进,影像、检验信息初步得到共享。利用人工智能的“智医助理”系统全面应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大数据应用逐步推开,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系统”覆盖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更加扎实,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智慧医院建设不断深化,医院服务水平和能力得以突破,便民措施更加具体,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祁门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祁门县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举办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300人次。大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活动。紧紧抓住我县将中医药产业列入四大产业之一的有利契机,大力推动我县中医事业与养生、养老、体育、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基本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于“孕前-孕期-产后”的三级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初步构建,建立了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水平,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治体系不断健全,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扎实开展,职业病危害监测评价水平持续提升,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覆盖全县。
——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完善行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县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得到落实。持续强化行业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商业贿赂处理办法》《党风廉政建设十条要求》等,加强行业基层党建典型引领,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