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56406/202204-00183 信息分类: 规划落实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公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外籍人,三农,妇女儿童,残疾人,其他,其他,DOC,其他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祁门县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2-04-15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祁门县“十三五”祁红茶产业发展回顾

作者:祁门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2-04-15 10:17 信息来源:祁门产业发展中心 阅读次数:

祁红茶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茶叶产业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双重挑战下,勇于进取,奋力争先,祁红茶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持续稳步增长。

(一)主要成就

1.基地建设日益坚实。“十三五”期间,新发展茶园1.7万亩,到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19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6.5万亩,无性系面积7.4万亩,绿色、有机认证茶园面积2.1万亩;建成省级“天之红祁门红茶高效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和“祥源祁红绿色高效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祁门红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于2020年5月获批实施;2018年通过“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认定。

2.生产效益稳步上升。茶叶一产产量、一产产值、综合产值分别由2016年的5890吨、5.33亿元、22.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010吨、8.48亿元、40.1亿元,分别增长19.02%,59.14%,75.11%;红茶加工产值由2016年8.35亿元,增长到2020年14.5亿元,增长73.65%。

3.主体实力不断壮大。茶叶初、精制厂家由2016年300家发展到2020年400余家,其中中国茶叶百强企业1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祁门县祁雅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190余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50余家,茶叶产业化联合体9家(其中省级联合体2家)。

4.产品标准逐步完善。《祁门红茶茶艺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于2020年7月正式实施,标准编号:DB 34/T 3610-2020;《地理标志产品安茶》省级地方标准完成修订并重新发布实施,标准编号:DB34/T 1841-2019;《祁门红茶》团体标准于2020年1月正式发布实施,标准编号:T/KBTA 001-2020。2020年的“祁门红茶”团体标准不仅对2009年的“祁门红茶”地方标准内容进行了修订,同时增加了祁红金针产品的标准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祁门红茶的品类。

5.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祁门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除传统祁红工夫、黄山毛峰、安茶、凫峰绿茶外,通过支持企业产品推广,鼓励企业产品创新,祁红香螺、祁红金针、祁红毛峰、祁红粽茶、祁红小袋茶、祁红中药茶饮包等产品快速发展,使祁门茶叶品种日益丰富,附加值大幅提升。

6.非遗技艺有序传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传统制作技艺进一步弘扬,培育传承祁门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70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5人,市级31名,县级33名。祁门特有茶叶品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茶的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产业品牌日渐壮大。茶叶类商标由2016年的300余件,增加到2020年注册总数超710件,其中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级名牌产品5个,5家企业通过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认定。祁门红茶公共品牌连续9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并荣获2015、2018、2019年“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2016、2017、2020年“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品牌”。2016年祁门县荣获“中国最美茶乡”,2016-2017年,祁门连续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8-2020年,连续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2020年荣获“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

(二)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条件薄弱。全县50~80年代的茶园,目前占总面积50%以上,20%的茶园树体已经老化,茶树鲜叶生产量非常低。茶园基础薄弱、茶棵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茶园管理粗放、重采轻管、施肥用药技术含量低,茶园树种改良进度缓慢,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不足40%,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县茶园单产较低、产值较低,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茶叶加工条件简陋。据初步统计,全县400余家茶叶加工厂中约2/3为作坊式小厂,加工设备粗放,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茶叶质量波动性较大。多年来,全县通过实施清洁化改造项目扶持,新建、改造了100余座茶叶初、精制加工厂,但远不能满足所有茶叶的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加工需要。

3.企业整体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均由乡镇小厂发展而来,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断缺,生产、加工、市场配套不完善。全县国内茶行业百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各有1家,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深加工企业曾经有过,但生产技术不过关已关闭,茶叶在深度利用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巨大差距。

4.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茶园仍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生产经营规模小,茶农组织化程度低,茶园管理组织机制难以创新。全县10万农业劳动力中40%以上常年出外打工,生产劳动力短缺直接影响到茶园的管理、采摘和产量,20%的春茶鲜叶来不及采摘,60%茶园不采制夏秋茶。全县茶叶生产机械化普及率较低,机采比率不到10%。茶园流转机制推广难度大,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够紧密,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矛盾突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

5.营销缺乏整体战略。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缺少专业营销人员,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得不够,品牌开发仍在低层次徘徊,品牌广告宣传投入少,宣传方式单一,推介力度不大,品牌建设上内耗严重,导致虽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难以提高,使得品牌虽多,但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少,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我县的茶叶流通以集镇市场批发、街道门店零售为主,基础设施差,档次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现有综合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功能不齐全,覆盖面不广。对县外、省外、国外茶叶市场,开拓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不畅,销量极少,不能适应当前茶产业快速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6.茶业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县级虽然设立了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乡镇政府也对茶叶生产有较大投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对急需解决的茶叶科技人员编制、科研、科技推广经费以及茶叶招商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企业的融资与自我发展,和茶产业发展的做大做强的及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7.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全县茶园分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合理使用农药现象依然存在,少数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违规销售茶园禁用限用农药时有发生;企业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茶叶加工二次污染隐患存在;检测设备陈旧,检测手段落后,给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造成较大困难。

二、茶产业发展有利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祁门县地处安徽省黄山市西南部,位于世界黄金产茶带的北纬30°线,是世界著名的祁门红茶原产地。境内自然条件绝佳,全县森林覆盖率88.64%,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气候宜人,草木丰盛,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发育,祁门槠叶种等茶树良种被国家认定为优良品种。

(二)悠久的产茶历史文化为茶产业发展奠定深厚底蕴。

祁门茶业源于汉,闻于唐,兴于清,盛于今。史料记载,距今1200多年历史的汉晋时代祁门就开始种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祁门产茶一说,盛产祁红、凫绿、安茶等地方特色名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1987年布鲁塞尔第二十六届世界食品博览会,祁门红茶均获得最高奖项;因祁红而成立的百年茶业改良场更是近代中国茶业发展的活化石。

(三)实施的多项建设为茶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十三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祁红产业‘2111’计划”,祁红产业发展五大提升工程,祁门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祁门茶叶“三区同创”等建设,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为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提供了与当地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开发经验。这将为今后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兴业环境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祁红茶产业作为我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得到全县社会各界关注和厚爱,历年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加强,投资创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十四五”期间,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进一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发展,以及新式茶饮崛起为茶叶深加工带来的新契机,都将为祁红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