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公开 > 祁门县政府办 > 旅游领域 > 公共服务 > A级旅游景区基本情况

A级旅游景区——牯牛降景区

作者:祁门县文旅体局 发布时间:2023-11-21 09:11 信息来源:祁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祁门牯牛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风景区位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主峰海拔1727.6米,总面积为6700公顷。

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2014年,牯牛降旅游景点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

《江南通志》记载,黄山有三十六垣(yuan,颓垣断壁),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岗可望匡庐。可见,牯牛降在古代就与黄山齐名,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与著名的黄山(1873)、清凉峰(1787)同为皖南三座高峰,自西向东,犹如三尊巨人,并肩屹立在安徽南部。

牯牛降其地层古老,气候优越,山高林密,人迹罕至,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天然森林植被,是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重要典型地区之一。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生态关系协调;同时区内险峰深壑,奇松怪石,烟云飞瀑,自然景观十分瑰丽……

牯牛降的地貌,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约在8.5亿年前的雪峰造山运动中,使其主体抬起,结束海侵历史,在距今约2亿年逐步形成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抬起,与其主体融为一体,并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后又经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大自然的伟力和奇巧,将牯牛降山体塑造得雄伟而绮丽,峰峦巍峨,峭壁深渊,成为皖南又一座壮丽的大山。

由于牯牛降山区,成陆历史悠久,地形变化复杂,所以至今还能发现大量曾经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至200万以前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如: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杉木、红豆杉、三尖杉等,银杏则是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蕴藏着大量的生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各类植物230科、726属、134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13种、动物29种,另外,这里爬行类也很丰富,其中蛇类就有26种以上,故称为“蛇的王国”。正是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好,使牯牛降成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馆”。

牯牛降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奇幻中见优雅,生态环境极为优美,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且,这里人杰地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牯牛降的历史文化悠久,是“戏曲鼻祖”、“戏曲活化石”傩戏和目连戏的发祥地,也是徽剧、黄梅戏的盛行地之一。牯牛降的地质文化,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无论就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旅游观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境内地质特征明显,集花岗岩地貌、新构造运动遗迹、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邓家组、铺岭组层型剖面等地质地貌为一体,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犹如一座天然地学博物馆,2004年3月牯牛降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安徽省科协、省教委列为“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