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下的卧龙村——七公坞
七公坞村虽地处深山僻壤,但叶氏宗族历来重视文化修养,族中有“和顺堂”家塾和“基堂书屋”,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增建“崇本堂”宗祠,作为叶氏子孙读书之处,也是村中文人雅士探讨学问的场所。崇本堂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八根直径60公分圆柱直达楼顶,支撑着厚实的雕刻莲花枋和曲梁,使堂楼形成八柱、三进、二楼、一井式结构。进入大门是祠堂的下厅和天井,天井中的石板全是一米宽、四米长的微青石,祠堂上厅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上厅比下厅高三分之一,上下厅两侧有回廊相连,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浑然天成。祠堂的正中央是一排雕刻精致的“祖宗牌位”窗棂,可惜的是宗祠的木雕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人为毁坏了。祠堂门前一对鱼龙木雕也面目全非。据村中老人说,那对鱼龙脸并非毁于“文革”,而是解放以前被村人劈掉了,传说这对鱼龙经常夜里下田践踏粮食,年年如此,有人说是鱼龙作祟,故此其砍掉了。祠堂中最上方挂着“崇本堂”堂匾御赐“贤能德化”、“孝节旌天”的褒奖官匾。可惜的是,崇本堂解放以后一直为村部所用,整个崇祠面貌全非。现今(2010年)经叶氏族人商议,决定重建宗祠,全村68户,158人,齐心协力,同心同德,集资十二万余元,按原宗祠的组合结构,拆旧建新,于当年农历八月初五上梁,落成。
村中一口“泉井”,井水冬暖夏凉,久旱不干,久涝不泛。三九严寒,人们取之洗衣被,暖似温水不冻手,三伏酷暑,人们饮之甘甜解渴沁人心脾,据说,此井泉源自几十里外牯牛降中的九龙泉池中,故而有此津甜醇厚的水质。 马口古称石坵,以郑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马山古称石林,因此箬坑乡双马村便由马口、马山(“百村千幢”古村落——目连戏发源地)两大自然村均为叶氏同宗同脉合称为双马行政村延名至今。宋朝户部尚书椿秀公为避乱战,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据光绪十一年(公园1885年)《七公坞叶氏宗谱》载:“一世祖椿秀公,天德壬寅年生,宋乾德元年第事太祖、太宗两朝,授殿前户部尚书,赠金紫光禄大夫,迄今子蕃衍,皆公之源泽。”北宋仁宗五年(公园1028年)椿秀公第四子运公迁居马口村,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运公世孙七公子添庆公转迁河东七公坞,这样石坵马口便形成了河东(七公坞)、河西(马口村里)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