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笔下古桃源
古村桃源在祁西闪里镇,相传似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而得名。
村子真是名副其实,确如世外桃源般的清幽宁静,行至村前,便可见一古色古香的廊桥,系单孔石桥,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为石质单孔石桥,桥孔当中石勒“桃源桥”3字,上半部粉墙黛瓦是廊。廊亭南北两边砖墙到顶,各有6个什锦窗,两端两个分别为满月、蒲扇,中间两个为花瓶、葫芦,寓意为平安吉祥,福寿绵绵。廊桥门额有清代祁门名绅吴德英题写的“古津”石匾。在廊桥的东头,有一块《桃源里桥记》,碑文为楷书阴刻,字迹仍清晰易辨。经历了5百多个春秋,廊桥仍在,斑驳古朴,青藤缠绕,古风悠然。
与廊桥相连的是魁星阁,原来有3层,飞檐翘角,风吹铃响。可惜文革时期一夜之间被拆得仅剩下一层秃房,做了村里的牛栏棚。村民说,魁星阁前原有一片古树林,古木参天。内有1棵金桂和1棵银桂,一左一右屹立在魁星阁大门前,还有7棵高大的丹枫古树,每到金秋,桂花飘香,丹枫流艳,形成一个“七枫金银保水口”之势。
遥想当年,外人到此,过廊桥、魁星阁,见风景如画,就象陶渊明所说的那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着实让人心驰神往。
风景让人陶醉,其实桃源村风淳朴,村民多敦厚善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象桃花源里人家。村民多为陈姓,陈氏来桃源时有5兄弟,随着家族繁衍,5个兄弟兴建了7座祠堂,分别是大经堂、持敬堂、保极堂、慎徽堂、思正堂、大本堂、叙五祠,号称“五门七祠”。数百年来,陈氏定立了许多村规民约,用以规范村民的行为。在光绪29年(1903)五门合修的《陈氏宗谱》上记载有中秋会约、乐育会约、造士文会约、育英文会约、六门合约、思永会约、冬至会约、兴饼会约、庶母入祠约、崇祀会约、祠规约、急公会约、三疃会约、禁赌合约等。内容众多,一应俱全。如禁赌合约由各门主事人合立,规定“一演戏禁止赌博,地界里至天开阳坑、正冲岭上,外至横路庄屋止;一演戏禁止后即请宪立碑勒石永垂告诫不朽;一违禁者罚戏一台,钱一千文归众持禁。”除立约外,清嘉庆11年(1806)还特意在廊桥的西头立了一块石碑,名为“合阳坑奉宪禁止赌博”。这种演戏立碑,违规罚戏的村规,有效地教育了全族支丁。
古时桃源有天然八景,分别是石笔临渚、玉印涵潭、新田古柏、明月野塘、帽峰拱笏、天进灵源、仙人履迹、甲字碑文。后又人工创建增添了宝山寺、云妙观、申明亭等十景,如此众多的景观,足见村子之美。
岁月流逝,往日的十八景大多不存,但桃源恬淡、清新的田园风光依旧,纯朴怡然的村风未变,如一抹淡绿、一丝清风,让人心动。
桃源里桥在桃源村口,碑中叙述了桃源里桥附近的名胜风景,记载了民众集资建桥的情况,由明成化2年(1466)进士、户科给事中汪直(祁门城里人)撰文,由曾任河南偃师知县的王冕(祁门新安人)书丹上石。
碑文为楷书阴刻,碑身内容分3个部分:上篆盖部分,山篆阴刻“桃源里桥记”5字,周以云纹为饰;中为铭文;下为捐款造桥者姓氏及捐款数目。碑身下配有须弥座。碑身高2.04米,宽0.95米,厚0.12米,须弥座宽1.42米,高0.53米,厚0.35米。
《桃源里桥记》碑现仍竖立在桃源里桥桥亭内,为祁门现存较为完好的古碑刻之一。
附:《桃源里桥记》碑文
桃源里桥记
赐进士第徵仕郎户科给事中笔峰居士邑人汪直撰文。
赐进士第徵仕佐郎中书科中书舍人湖广杨一清 篆盖
京乡贡进士邑人王冕 书丹
邑治西去百里许曰“桃源”,其中和适,四时如春,境界清明,纤尘不到,视夫天台武陵之所渭桃源者无足多让展哉,宜于隐逸者之所宅矣。源之里外过桥凡二,皆宅源中之大所为,其外所过固多陈文劝赞之续,而其里之所过,由陈公所倡率写。二桥之间有景凡八哉,到里桥之内外曰“源头天井”乃对其之“洞口禽星”,曰“桃坞长春”乃配其外之“槐潭左迹”;曰“渊口印右”则与外之“灵应宝山”相偶;曰“临流石笔”则与外之“当道之松”相持。如滋胜状,又有以增斯桥之观美,而夫能言之士尤可以寄意兴于其问也;况里桥实可以为一源之□镇,故于北首之傍,培山植木,倍前高美,有如罗星之形巍然而时焉。时乎桥之创也,集财鸠工,辇源头之石,肩舜溪之灰,凿之冲冲,筑之丁丁,其而其高也二十四尺,纵比高增三之二,横视纵减六之五,桥之上亭其亭,于夫南有伐石刻功,以传永久,经始于癸已之冬,落成于甲午之春,而斯桥伟为千古不易之津梁矣,何其壮哉,不徒居于其地而朝朝以游焉息焉者便之,而凡往来经于其地者亦无不便之也,矧乎又为五政之一事,则此茂芬何可无言以纪岁月耶,故因其清而乐道之,及若一源助金之名氏列诸下方云。
成化十五年己亥岁冬十有月吉日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