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生命,永远的英魂
--追忆祁门芦溪革命烈士康培濂
康培濂,祁门县芦溪乡礼屋人。1925年毕业于平里高小(现梅南小学),后入休宁万安中学读书两年,未毕业便辍学在家。1930年,在祁门县城的“中和馆”由方子布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他同时入党的还有本村的康国鑫。
当时,康培濂家开有茶号、油坊和杂货店,属于本村的富户。
1933年冬季,康培濂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以做生意为名,前往江西省浮梁县的清水滩、黄源一带,与那里的红军负责人胡同顺(化名康洪顺,外号康麻子,湖北黄梅县人,因在家乡进行革命暴动失败,而带了一批人来到清水滩的一些村庄,以烧炭、抬轿、守庄屋等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取得了联系。此前,为保护自家财产,康培濂家中曾购买了8条步枪。康培濂在参加红军队伍的同时,瞒着家人将枪支全部送到了红军手中,从而彻底背叛了封建剥削家庭。
随着队伍的壮大和武器装备的扩充,红军开始主动出击。1933年农历12月30日深夜,袭击驻浮梁鹅湖的自卫团,缴枪8支,当夜转战浮梁瑶里,缴获自卫团步枪16支;第二年正月初三,一举攻下驻扎在浮梁清水滩“清河书院”的反动武装,缴获步枪20余支、冲锋枪2支,同年农历2月上旬,红军得悉祁门店埠滩“孙义顺”茶庄从江西解茶银返回祁门,并有武装12人护送时,便在他们必经之路的浮梁潭口,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缴下了全部武器,从而使红军声望日振。
1934年农历2月,康培濂与章时根、康钱清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礼屋及附近的倒湖等地宣传革命道理,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口号,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当地的土豪、劣绅胆战心惊,纷纷外逃。参加红军队伍的群众一时遍及方圆20里的10多个村庄。在此基础上成立礼屋中心区政权,称“祁门模范第一区”(机关秘密设在著名瓷商、社会活动家康达家中),康培濂与杨嗣荣、康钱清同为区组织的负责人。
由于礼屋、倒湖一带的革命活动十分活跃,使得国民党反动派非常恐慌,开始镇压革命。1934年农历4月18日,国民党64师的1个营、驻扎在奇岭的1个排以及奇岭村的壮丁队共计420余人分两路向礼屋、倒湖扑来,由于敌众我寡,区政权遭到严重破坏,康培濂不幸被捕,英勇不屈,不久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2岁。